2022年值得买科技营收达12亿,谁让导购电商“压力山大”?
4月10日晚间,值得买科技发布了2022年度的财报。去年一年,在电商消费疲软的情形下,值得买科技营收和净利颇显压力,但电商客户收入占营收比重略有上升。特别是电商直播行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压缩了导购电商的生存空间。为此,值得买科技也在通过深耕消费内容、孵化MCN等手段多维度寻找新的增长点。专家指出,导购电商想要在当前的电商平台找到一席之地,还需要在供应链以及数据赋能和用户运营商方面再下功夫。
电商客户收入占比微增
值得买科技度过了备受挑战一年。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营收为12.28亿元,同比减少12.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为0.85亿元,同比减少52.7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77.21万元,同比下降60.20%;基本每股收益为0.64元/股,同比减少52.59%;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833.7亿元,同比下滑27.92%。
分业务情况来看,什么值得买产生的收入为88732万元,同比下降15.09%,占比为72.23%;新业务产生收入为 34110万元,占比为27.77%。而从细分业务来看,2022年,值得买科技的信息推广和互联网营销收入仍为主要收入来源,分别为5.96亿元和3.97亿元,占营收总比重为80.85%。运营服务收入则为1.41亿元,占营收比重11.50%,同比微增4.97%。
值得注意的是,在客户方面,值得买科技2022年电商客户收入占营收比重略有上升,收入达6.66亿元,占营收比重54.20%,同比微增0.49%。品牌商收入则占营收比重为45.80%,为5.63亿元。
此外,根据财报数据,相比2021年度注册用户数为2247.7万人,同比增长38.14%的增速,什么值得买2022年App注册用户数为2638.92万人,依旧保持增长,但同比增速仅为17.41%。
直播冲击流量大盘
压力一部分来源于因疫情催熟的直播行业,而后者以短视频、直播形式快速占领并构成了引导用户消费决策的重要渠道。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重点监测电商平台累计直播场次超1.2亿场,累计观看超1.1万亿人次,对比2020年2400万场次的数量翻了5倍,而直播商品更是超过了9500万个,活跃主播近110万人。
“就以往电商导购平台传统的图文形式来看,它们所受到短视频和直播的冲击是非常大的。”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
除了抢夺用户注意,直播也在侵蚀电商导购平台的客户群。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开始,值得买科技来自电商客户的收入占比有所下滑,从2019年占总营收比重的70.64%降到了2022年的54.20%。
“公司正在积极布局消费类MCN业务,通过孵化、签约等模式,在抖音、Bilibili、小红书、快手等外部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专业消费类IP账号矩阵,以此来扩大公司消费内容在全网的影响力。”值得买科技在财报中强调。
对竞争环境的迅速调整也产生了一定效果。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值得买科技品牌营销收入为7187.35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85%,同比提升了0.6个百分点。
多维转型找出路
“导购电商平台如果想要突破,可能要往供应链体系方面努力。除此之外,在内容的部分也需要去做一些升级和转型的动作。”庄帅建议称。
行业疲软的用户增速以及电商大盘有限的市场增量,倒逼着导购电商寻觅转型的路径。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主营业务上,值得买科技将原先的“信息推广服务+星罗广告联盟+贝窝网”变为了如今的“消费内容社区业务+消费类MCN+商品与媒体匹配的全链路服务+新媒体平台代运营”。在今年的财报中,值得买科技也特别强调了正在开展抖音方面的代运营业务。
事实上,早在2020年,值得买科技就曾在财报中提到旗下的星罗在北京、杭州、顺德、南京、保定自建五大直播基地,具备为美妆、时装、鞋类、箱包、美食、家电数码等全品类直播搭建专业直播间场景的能力。此外,值得买科技还于同年收购了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电商代运营公司黑光科技,进一步强化了自身代运营的能力。
“电商导购平台的转型是大趋势,这点无可厚非。”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解释道,电商导购诞生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初期,是因为消费者与电商平台,小微网站与电商平台存在信息差而成长出来的“中间商”,彼时是电商平台强烈的拉新需求和大量的用户交易聚合需求结合的产物,但随着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平台期,电商大盘存量有限,电商代购平台的发展也逐步疲软,转型不仅在情理之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赵振营认为,专业电商导购平台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壁垒也很难被突破。电商导购平台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的消费者洞察能力和用户数据画像,其专业壁垒并不是轻易能够被取代的。“基于这个特点,凭借导购电商平台的数据能力,为生产端的厂商赋能,可能是电商导购平台们理想的转型方向。”赵振营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何倩 乔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