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 Beijing Business Today

北京新医改半年 基层诊疗量占比重现正增长

医疗2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已满半年。10月12日晚间,市卫计委公布了这六个月来的相关工作进展。据悉,改革实施六个月,已完成门急诊量1亿多人次,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监测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近六个月来,北京三级、二级医院门急诊量分别减少11.5%和3.9%,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4.7%,城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0%以上,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北京基层诊疗量占比逐渐下降的情况。

在本轮新医改过程中,分级诊疗改革是化解大医院看病难的关键一环。市卫计委介绍,过去半年,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占比下降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有效缓解。门急诊副主任、主任医师号就诊人次分别减少8.5%和21.7%,看专家难的问题有了缓解,医患沟通交流时间得以延长,有限的专家名医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危重急难患者。

而针对看病贵的问题,本轮新医改采取的取消药品加成、药品阳光采购等措施也使得全市医药费用总体保持了平稳的状态。据悉,半年来,扣除CPI影响,北京的医药费用增长不足2%,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最低水平,已累计节约医药费用44亿元。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298亿元,共节省药品费用24.4亿元,药品阳光采购带来的价格平均下降达8.2%,仅此一项,预计今年可节省药品费用35亿元左右。二、三级医院药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2.6%下降到34.5%。门急诊次均药费与去年同期相比三级医院减少了8.4%,二级医院减少了9.6%,一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6.9%;住院例均药费三级医院减少了18.1%,二级医院减少了15%,一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少了17%。

业内表示,本轮新医改在逐步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同时还改变了医疗机构的收入结构。市卫计委表示,目前北京已基本建立了医疗机构新的补偿机制。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取消以药补医机制,设立医事服务费和规范435项医疗服务价格。监测表明,医事服务费可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机构收入在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构得以优化,含金量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医疗机构可支配收入总体上趋势良好,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的依赖机制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改革以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患者个人负担总体平稳。社会救助对象门诊、住院和重大疾病救助人均负担均减少了30%左右,低收入群体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此外,全市十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80家实施了“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方式。对60岁以上本市老年人减免医事服务费个人负担部分,六个月累计减免1200余万人次。高血压等慢性病的105种常用药品配送到位,开出2个月药品长处方1.4万余张,减少了患者往返开药的次数与时间,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超过80%。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日在北京二三级医院中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1.7%的患者支持改革,82.2%的患者认为医改有利于分级诊疗,83.8%的患者对医疗收费持肯定态度,90%以上的患者满意就医状况。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