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 Beijing Business Today

央行“随行”美联储加息

1

伴随美联储年内第三次加息,央行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2月14日,央行开展的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均小幅上行5个基点。对于央行操作,分析人士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调幅度弱于预期,并不是货币政策收紧信号。此外,也有市场人士猜测央行是否也会进入加息通道。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明年货币政策仍将以稳健中性取向为主,基准利率调整的可能性较小。

全线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12月14日,央行进行3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当日将有2400亿元逆回购到期。同时央行分别上调公开市场7天期、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至2.5%、2.8%,此前分别为2.45%、2.75%,为今年3月来首次。

此外,央行12月14日进行了2880亿元人民币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MLF操作均为一年期,利率3.25%,上次为3.2%。央行还上调隔夜、7天和1个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各5个基点至3.35%、3.5%和3.85%。

对于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负责人表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是通过央行招标、交易对手投标产生的,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较强,公开市场操作投标倍数较高,利率随行就市上行是反映市场供求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对美联储刚刚加息的正常反应。

12月14日凌晨3点,美联储公布了货币政策声明,决定将基准利率上调至1.25%到1.5%的目标区间。这是美联储今年以来的第三次加息,也是耶伦掌管美联储以来的第五次加息。美联储在声明中称,仍预计2018年加息三次,重申经济增长预计将为渐进加息提供支持。

对于美联储加息造成的影响,央行负责人表示,此次美联储加息早已在市场预期内,加上此前中国资本外流压力持续缓解,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保持较高水平,业内普遍认为此次美联储加息对中国金融市场没有直接冲击,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还出现了小幅上涨。但由于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性,以及全球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市场利率顺势而为也很自然。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央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面对外部压力,应该在保持稳健中性前提下开展略紧的货币政策操作,防止由于中美利差过度收窄而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和资本流动。利用美联储加息之机允许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适度上行,可向国际市场释放货币政策协调、稳定中美利差之意,特别是警告海外做空力量,央行随时有准备应对的措施。

央行表态年末流动性有保障

每逢年末市场流动性历来偏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行是否会引发流动性紧张?

对此,央行相关负责人表态称,考虑到岁末年初银行体系流动性需求增强,人民银行将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障银行体系合理的季节性流动性需求。总体来看,银行体系跨年、跨春节流动性供应是有保障的。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0月底以来央行已通过28天期、2个月期逆回购提供了8700亿元跨年资金,随着年末临近,将合理搭配7天期、14天期逆回购等品种继续提供跨年资金。同时,在12月6日续作1880亿元MLF基础上,12月14日再开展2880亿元1年期MLF操作,对冲月内到期后加量投放1010亿元流动性,显著高于11月80亿元的增量。此外,预计12月财政因素将净供给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明年初普惠金融降准措施落地将释放长期流动性3000亿元左右。对于2018年春节前主要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流动性需求,央行也已做了安排。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客观上仍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货币市场利率显著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二者之间的利差,有助于修复市场扭曲,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并非货币政策收紧信号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选择目前的时点进行上调利率加息值得商榷,央行重启加息与“大资管新规”、“房地产长效机制”政策调控同时推进,可能面临政策叠加的风险。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由于“大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金融体系都将造成较为明显的影响,而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还会影响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撑,因此,央行紧货币政策、金融严监管政策、房地产去刺激政策周期同时进行,可能会带来政策叠加的风险。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如果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大低于金融机构之间拆借资金的成本(货币市场利率),那么容易造成市场套利,不利于去杠杆。央行这次顺势收窄二者利差,是在引导金融机构预期和行为。

来自中金固收的观点称,央行MLF操作利率上调5bp,从市场角度出发,目前货币政策仍是“不松不紧”的基调,在货币市场和债券收益率已经较高的情况下,并不在意于进一步抬高市场利率,但也不会明显转松,因为仍需要保持去杠杆的政策环境。但未来是否会出现一些动态微调,主要是看经济、通胀和金融市场环境,如果融资需求逐步下降,通胀压力不高,而其他金融政策在去杠杆层面维持较大力度,那么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也会保持适度的灵活性来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