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 Beijing Business Today

需求爆发 韩企在华的“新角色”

C2017-12-15新闻1版01s001

中韩关系回暖,韩国企业压抑了许久的与中国市场对接的需求“爆发式”回归。12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了经贸、绿色生态产业、环境等领域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同日召开的中韩经贸交流会则吸引了涉及消费品、高端制造、服务业等多领域的173家韩国企业及500余家中国企业参加,成为迄今为止中韩最大规模的经贸活动。北京商报记者在现场观察到,除了老牌韩企重整旗鼓,中国产业结构、消费需求的升级也为更多新兴韩企提供了全新机遇,而新消费当头的中国市场还推动了韩国企业调整经营策略以便实现“无缝对接”。

2

对接需求“爆发”

据介绍,此次参会企业来自各行各业,有化妆品、医药品、婴幼儿用品、时装、农产品、生活用品等消费品领域,有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高端智能制造业,有养老医疗领域的服务业企业,还有以“韩流”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不难看出,“萨德” 风波过后,韩国企业对接中国市场需求全面爆发。北京商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不小的展厅内满满当当放下了百余套座椅,中韩双方面对面进行1对1洽谈,中韩文夹杂的激烈讨论不绝于耳,会场氛围异常热烈。有韩方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他们就已经接待了10余批顾客和代理商。

此前一段时间,由于“萨德” 风波发酵,中韩双方经贸往来受到的影响不言而喻,中国赴韩游客锐减、中韩交流遇冷都是人们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韩国央行预计,今年访问韩国的中国游客将同比减少400万人次左右,同比减少高达50%,而受此影响,今年韩国国内GDP也将减少52亿美元。

不过由于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此次“萨德”风波中,仍有不少产业双边往来保持坚挺。据韩国海关统计,上半年,韩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1132亿美元,增长13.4%,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12.4%,自中国进口增长14.7%。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支撑起中韩外贸两位数涨幅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产品、IT、化工品等韩国传统强项产业。

新供给匹配新需求

中韩关系回温不仅让两国企业重拾合作机会,也开启了新型合作关系的大门。以旅游业为例,韩国第一大出境旅游集团哈拿多乐(Hana Tour)战略合作商、北京悦天国际旅行社总经理房起荣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萨德”风波前,中国游客赴韩多以团体游形式为主,价格相对便宜,每月游客量在10万人次左右,而近段时间两国关系回温后,由于团体签证办理仍不通畅,持个人签证赴韩国自由行成为了畅销产品,最近一个月出游量达到了5万人,“实际上,未来这种旅行社仅提供往返机票及住宿,每日具体行程由游客自行定制的高端自由行有望成为大趋势”。房起荣表示。

服装贸易领域的合作升级同样明显。已在中国市场“打拼”近20年的布来亚克户外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安洪涛表示,近几年公司主销产品价格已经由1900-2300元上升至2800元左右,这足以证明中国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升级,“为满足这一新需求,布来亚克也准备全面提升衣物材质,确保货物与价值相匹配”。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实际是许多韩国服装贸易企业共同面临的新情况,有的服装企业为此决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巩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消费需求升级的中国,实际上给韩国企业提供了更多新机遇”,白明表示,为了延长中韩合作产业链,近期双方在中国多地部署产业园,涉及多个行业,“江苏盐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就拥有韩国车企起亚的重要新能源汽车项目,而在青岛、烟台还有更多的产业园区、合资企业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中韩经贸交流会还吸引到了不少此前未进军中国的韩国消费品企业参会,并希望借此打入中国市场。从事保健品开发的韩国亚澜食品实业有限公司本部长朴大哲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近年来,中国保健品需求快速提升,借着韩国保健品在中国的热度,亚澜食品推出了“口服化妆品”的概念,准备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数字贸易新风

“中韩两国经济结构存在天然互补性,中国向韩国多出口肉类、蔬菜类等农产品,韩国向中国多出口液晶板、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成品,且多年以来中韩间贸易逆差的态势从未更改”,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意味着两国若能保持良好的经贸往来,韩国受益会更多。

放眼双方未来合作市场,2015年底落地的中韩自贸协定无疑将是重要助推器。赵萍就直言,中韩自贸区协定签署已近两年,有超过6000种韩国商品将逐步享受免税,部分商品已经率先免税或者降税,这给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分析进一步指出,持续坚挺的农产品、IT产业、化工业未来将依旧是中韩两国做大外贸蛋糕的重要支撑点。

近两年,我国“双11”、“双12”电商购物节的消费热潮也点燃了韩国企业的中国掘金热情。日前,中韩两国还就进一步加强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今后将联手举办电子商务领域相关的展会及论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信息交流,并就连接两国电子商务企业间的平台、培养电子商务领域优秀人才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等达成了共识。“考虑到由于中韩空间位置相隔较近,物流成本相对可控,电子商务确实是两国间尚未形成大势但具有较大培育空间的重要领域”,白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今后韩国的化妆品、中国的鲜菜生肉有望借助这一新的合作更便捷地互通有无。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和韩国的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七位,两国间的B2C交易额近期每年平均增加70%,今年有望达到25亿美元,足以证明合作空间广阔。不过有分析指出,尽管两国从去年开始进行FTA原产地证的电子数据交换,但为了进一步简化贸易程序和节约费用,需要扩大通关和货款结算等贸易系统的衔接,目前仍存在推进技术标准化的难题,有待两国共同攻克。

对话

专访韩国贸促会驻中国区负责人郑光泳:

新消费下中韩贸易加速高端化

中韩关系“修复”,韩国企业对接中国合作伙伴的需求迅速释放。见证这一过程的除了参与贸易合作的企业之外,还有韩国政府及业界的相关贸易促进组织。在12月14日召开的中韩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北京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暨韩国贸促会中国地区本部长郑光泳。作为这家韩国政府所属的非盈利贸易促进机构中国区负责人,郑光泳接触过中韩两国大量的企业,在他眼中,中韩两国的产品、服务、投资等都在双方的产业、消费结构调整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两国企业将开启新材料、汽车、跨境电商、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新蓝海。

北京商报:如何看待中韩贸易关系的变化过程?

郑光泳: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 两国的经贸关系向着多层次、多方位格局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此后,两国贸易规模扩大了数倍,联系也日益紧密。 两国建交当年,韩国对华出口额才26.5亿美元,而去年已达到1244亿美元,扩大了47倍。韩国对华进口额则从1992年的37.3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62亿美元,规模扩大了23倍之多。2016年,中国成为韩国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同时,韩国也是中国的最大进口国, 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接近1/10。

从投资来看,中韩建交25年间,韩国对华投资额增长了419倍;中国对韩国的投资存量也已超过100亿美元,两国的投资关系日趋紧密。

北京商报:中韩两国产品对双方产业结构、消费升级起到了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郑光泳: 中国的手机、移动电源等商品在韩国非常受欢迎,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产品的性价比优势突出,而且设计和商品性不逊于高价产品。近期,中国电动汽车也在积极开拓韩国市场,合作非常令人期待。

随着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加速,韩国产品的对华销售也逐渐显示出多样化、高端化趋势。中国的电视、照相机、手机等传统电器的进口降幅明显,同时,医疗器械、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对华出口增长较快。另一方面,中国对ICT、智能制造业、生物制造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领域韩国企业的对华出口表现也愈发强劲。中国对食品、智能家电、化妆品、婴幼儿用品等消费品的进口增速非常令人关注,尤其是韩国护肤品、拉面、空气净化器、智能电饭煲等消费品,已成为市场上的“人气爆款”。

北京商报:未来两国贸易在哪些领域还有进一步拓展空间?

郑光泳:过去中韩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内需市场不断扩大,这是韩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的机会。

此次韩国总统文在寅访华的重庆之行,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重庆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及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的经济意义。“一带一路”将成为连接韩国与欧洲的最短物流网,为中韩两国的精细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跨境电商、现代农业等产业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北京商报记者 蒋梦惟 张畅/文 宋媛媛/制表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