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 Beijing Business Today

两会·三人行:背街小巷治理后如何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此前,北京已经明确未来三年将对核心区总共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随着工作推进,周边居民消费需求逐渐显现,电商、线下菜店进驻补位成当务之急,如何兼顾城市治理与居民需求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北京商报记者特邀北京市政协委员共话背街小巷治理后,如何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规划:街巷内部风貌也需调整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吴晨

北京商报讯(记者 张畅)1月23日,在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联组会时,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表示,近期北京改善背街小巷等公共空间面貌等工作成效显著,但也萌生了一些问题。例如,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往往涉及交通、市政、园林等多部分,但部门间协同合作不够。而推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也缺乏整体空间维度设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比较局限于沿街的“一层皮”,对于街巷内部风貌及设施难以保障。

吴晨还指出,当前背街小巷等治理工作侧重于空间层面,对后续生活服务的补充不够。整治后,周边居民生活会产生不便,应统筹布局加以梳理解决。“另外,街巷治理对设计和施工周期的要求也紧张,在设计和施工上为保证任务周期,往往存在部分质量把控有所让步的现象,影响实施效果。”吴晨表示。

为此,吴晨从跨度、宽度、维度、温度、适度的角度提出建议。例如加强多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机构可以尝试设立专职部门或专项协调办公室;工作中应重视街道空间体系的整体性,宏观中见微观;进一步扩大治理范围,不仅局限于沿街的外层建筑,还应考虑以院落为单元或地块为群组进行整治提升。而在细节方面,吴晨建议,街道垃圾桶、护栏和书报箱、街道标识、布告栏等,也都应经过与街道氛围相匹配的专业设计。

此前,北京市相关部门曾明确,背街小巷是城市病集中的地方,是城市管理的薄弱环节,要从讲政治和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高度,抓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推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去年4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处长闫剑峰透露,北京将用3年时间对核心区总共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除已经完成街巷整治的761条,今后北京将提升整治其余背街小巷1674条,其中东城区659条、西城区1015条。为确保环境问题不反弹,提升整治成果,核心区的每一条街巷都建立“街长”、“巷长”制。闫剑峰介绍,将选派街道、社区等党员干部出任“街长”、“巷长”,负责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和管理,并实施准物业化管理,探索建立街道综合执法平台,推进专业化服务作业,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补位:推进电商和实体店落地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刘桓

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 张畅)1月23日,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刘桓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城市治理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先“破”后“立”,推进电商和实体店补位。

刘桓表示,北京有部分推进背街小巷等整治的地区引进了一批新发地菜市场直营店等实体店铺,价格亲民、服务贴心,很受周边居民欢迎。考虑到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的消费需求,刘桓建议,在推进电商进社区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设立更多实体菜店、便利店,因为部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熟练度并不高,而电商配送使用的电动三轮车在小区内乱窜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相较之下,菜店这类实体店铺品种丰富、新鲜,且货物基本在深夜由大货车配送,比较适合老年人消费。”

而更为重要的是,刘桓建议,未来北京市容市貌整治要做到先“破”后“立”,提前规划如何满足拆违后居民生活实际所需,让居民都了解到相关治理对于提升自己生活环境是有好处的,就会支持工作推进。

更深入地谈到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配备时,刘桓表示,不少外来人口支撑起了北京居民的零售、医疗、家政服务需求,而根据整体规划,未来会有部分的外来人口流出北京,服务缺口如何补充也是一大挑战。“可以说,未来北京人口和产业规划同样十分重要,统筹考虑高端产业发展和夕阳产业淘汰的平衡关系,今后北京各类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服务人员,相关部门也为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

据了解,随着北京不断加大城市治理的力度,腾退之后的土地将如何再利用也成为了业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去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的暂行规定》,提出未来三年,全市每年将安排2亿元用于补助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其中,今年补助重点包括蔬菜零售网点、早餐店、便利店等基本便民服务项目,以鼓励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扩大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便民商业网点覆盖率。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北京腾退低端市场之后,居民被不规范店铺欺诈、购买到不合格产品的风险大大降低,但与此同时,原本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源出现了空缺,一些与市民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购买生鲜果蔬、便民快递收取业务、美容美发业务等都亟待新店铺补位,而对这部分社区商业空缺进行补位的必然是品牌化、连锁化且能保障商品品质的店铺。

区县:东城区将增添综合性的便民服务超市

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晖:

北京商报讯(记者 赵述评)1月23日,在北京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的报到现场,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晖表示,东城区的疏解整治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众多商业空白亟待填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网点的便民化,未来要围绕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进行布局。

金晖进一步强调,随着背街小巷治理工作不断推进,促提升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重点,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东城区将增添综合性的便民服务超市,提供鱼肉蛋奶、生鲜果蔬的同时,还需搭载日常的家政服务。东城区将增加连锁便利店的比例,提升便利化与品牌化,这些连锁便利店的信誉良好、管理规范,可促使便民商业合理化发展。

实际上,在东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东城区提出,2020年之前将实现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街道覆盖率100%,蔬菜零售网点社区覆盖率100%,电商O2O平台业态功能覆盖率100%;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推广平房区和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完善生活配套、交通和停车等基础设施和街区生态系统,提升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

以东单菜市场为例,通过不断的业态创新寻找市场空间,2017年,东单菜市场经历了两次升级改造,目前各种便民服务店已经替代了此前的母婴服装、玩具、保健品、文具等7个品类的专营店,二层已经引入了洗衣店、配钥匙店和电信营业厅,洗衣改衣、修理、家政服务等更多便民服务也在不断入驻。不仅东单菜市场,越来越多的综合性的便民服务超市在不断涌现,曾经的老旧菜市场从实体销售到O2O送货上门,从生鲜百货到家政、维修等一应俱全,从普通零售升级为体验消费以及老年活动中心。

便民服务设施的增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2017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商务委联合举行“2017年度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投资补助申报工作”,计划连续三年内每年安排2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以资金补助蔬菜零售网点、早餐店等在内的新建或在建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