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 Beijing Business Today

背街小巷治理后如何提升生活便利性

22

此前,北京已经明确未来三年将对核心区总共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随着工作推进,周边居民消费需求逐渐显现,电商、线下菜店进驻补位成当务之急,如何兼顾城市治理与居民需求成为各界关注焦点。北京商报记者特邀北京市政协委员共话背街小巷治理后,如何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东城区将增添综合性便民服务超市

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晖

1月23日,在北京市人大十五届一次会议的报到现场,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晖表示,东城区的疏解整治工作正在加速推进,众多商业空白亟待填补,需要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网点的便民化,未来要围绕提高居民生活的便捷性进行布局。

金晖强调,随着背街小巷治理工作不断推进,促提升已经成为新的发展重点,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东城区将增添综合性的便民服务超市,在提供鱼肉蛋奶、生鲜果蔬的同时,还需搭载日常的家政服务。东城区将增加连锁便利店的比例,提升便利化与品牌化,这些连锁便利店的信誉良好、管理规范,可促使便民商业合理化发展。

实际上,在东城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东城区就提出,2020年之前将实现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街道、蔬菜零售网点社区、电商O2O平台业态功能的100%覆盖,提升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水平,增强群众获得感。

便民服务设施的增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撑。2017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商务委联合举行“2017年度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投资补助申报工作”,计划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以资金补助蔬菜零售网点、早餐店等在内的新建或在建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

街巷内部风貌也需调整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吴晨

1月23日,在参加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委员联组会时,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表示,近期北京改善背街小巷公共空间面貌等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推动具体工作中,相关部门缺乏整体空间维度设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街巷环境整治工作比较局限于沿街的“一层皮”,对于街巷内部风貌及设施难以保障。

吴晨还指出,当前背街小巷等治理工作侧重于空间层面,对后续生活服务的补充不够。整治后,周边居民生活会产生不便,应统筹布局加以梳理解决。“另外,街巷治理对设计和施工周期的要求也很紧张,在设计和施工上为保证任务周期,往往存在部分质量把控有所让步的现象,影响实施效果。”吴晨表示。

为此,吴晨建议加强多部门之间的联合,管理机构可以尝试设立专职部门或专项协调办公室;工作中应重视街道空间体系的整体性,宏观中见微观;进一步扩大治理范围,不仅局限于沿街的外层建筑,还应考虑以院落为单元或地块为群组进行整治提升。

去年4月,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整治处处长闫剑峰透露,北京将用三年时间对核心区总共2435条背街小巷进行整治,除已经完成街巷整治的761条,今后北京将提升整治其余背街小巷1674条,其中东城区659条、西城区1015条。

推进电商和实体店落地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刘桓

1月23日,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刘桓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前城市治理最重要的是要实现先“破”后“立”,推进电商和实体店补位。

刘桓表示,北京有部分推进背街小巷整治的地区引进了一批新发地菜市场直营店等实体店铺,价格亲民、服务贴心,很受周边居民欢迎。考虑到年轻人和老年人不同的消费需求,刘桓建议,在推进电商进社区的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设立更多实体菜店、便利店,因为部分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的熟练度并不高,而电商配送使用的电动三轮车在小区内乱窜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相较之下,菜店这类实体店铺品种丰富、新鲜,且货物基本在深夜由大货车配送,比较适合老年人消费。”

而更为重要的是,刘桓建议,未来北京市容市貌整治要做到先“破”后“立”,提前规划如何满足拆违后居民生活实际所需,让居民都了解到相关治理对于提升自己生活环境是有好处的,就会支持工作推进。

据了解,随着北京不断加大城市治理的力度,腾退之后的土地将如何再利用也成为了业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去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的暂行规定》,提出未来三年,全市每年将安排2亿元用于补助商业便民服务设施项目。

北京商报记者 张畅 赵述评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