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的宠物中医
一只瘫痪的金吉拉猫在经过8次针灸中药治疗后重新站了起来。作为传统中兽医学的现代延伸,宠物中医在宠物医疗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从单次治疗到长期疗程,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的花费,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开始带“毛孩子”尝试中医治疗。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现阶段仅北京地区便有几十家宠物医疗机构涉及中医诊疗服务。然而,在宠物中医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兽医真的靠谱吗”“带狗看中兽医被坑5000+”诸如此类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现阶段宠物中医的市场渗透率虽仍低于西医,但其“治未病”理念和个性化服务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行业缺乏统一的执业资质认证,宠物医疗纠纷频发,如费用不透明、治疗效果存争议等问题亟待解决。

诊疗机构手握定价权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线上调查及走访多家宠物诊疗机构发现,现阶段宠物中医仅挂号费一项便呈现出明显差异。如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的中兽医门诊挂号费为25元/次,中农大我爱我爱花家地动物医院基础挂号费则为10元。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宠物医疗机构通过线上平台推出优惠活动,挂号建档实际支付金额可低至5元。另有部分机构则引入“分时定价”机制,以美联众合北京京西分院为例,9时至17时挂号费为10元,17时至21时挂号费为20元,21时后的挂号费高达100元。
“除初诊挂号费外,每次带宠物复诊还需额外支付50—100元不等的复诊费。”据宠物主王女士反映,家中16岁的老年犬被确诊为胰腺炎并发肾衰,为此她辗转北京三家知名动物医院,累计支出已超过1万元。
王女士表示,在宠物接受中药调理后,精神状态确实有所改善。但由于老年犬需长期服药,每次复诊流程都令她感到不满,“所谓的复诊多为例行公事,医生简单询问几句,约五分钟便结束问诊,可医院仍会照常收取复诊费及中药调剂费。如果复诊费和调剂费能够适当减免,负担会轻不少”。
针对以上情形,北京商报记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并不普遍。宠物主杨女士则表示自家宠物在通州某医院中兽医就诊,医院并没有再收取额外复诊即后期挂号的费用,“但各家的挂号费的确有很大差别,作为消费者只要在接受范围内,也不太会去计较”。
“影响挂号费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机构的品牌、医生水平、时间因素等。”北京某宠物医院负责人王先生表示。
收费标准不一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挂号费上,作为宠物中医核心业务的宠物针灸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现阶段,宠物针灸收费普遍在数百元水平。其中,有按宠物体型/体重区分,单次价格在360—450元。也有按针刺部位与材质区分,根据扎的部位与针的材质不同,收费在100—200元。综合诊断方面,也有机构需经医生诊断后确定方案,单次费用集中在400—500元。此外,也有机构专业针灸挂号费与普通问诊费分离。
消费者刘先生则对中兽医的药剂定价机制表达了疑问。据他介绍,中兽医药剂通常由医生开方后医院自行调配,定价权也主要在院方手中。他以宠物犬常见的皮肤病为例进行对比:“类似情况如果看西医,常用的爱波克马来酸奥拉替尼片,大型犬10粒装价格约220元;而中兽医开具的方剂,一次配药费用则约400元……”
王先生表示,“有些机构对于一些患有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宠物,抓住宠物主人不设金额上限的心态,在层层加码的情况下有时会导致总体治疗费用达到万元甚至更高。这种行为无疑严重破坏了市场的良性发展环境”。
快速扩张中的合规阴影
宠物医疗市场快速扩张的背后,无证行医等乱象正成为行业隐忧。裁判文书检索显示,相关医疗纠纷屡见不鲜。以沈阳市浑南区一起判例为例,一家宠物医院因无证诊疗并使用假兽药,导致一名消费者的爱犬死亡。
案件细节显示,2023年3月18日,消费者携出现食欲不振症状的中华田园犬“贝贝”前往涉事宠物医院就诊。该院诊断其为胰腺炎并实施连续两日输液治疗。然而,患犬病情未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
后续调查揭开了涉事机构的真实面目。浑南区农业农村局经查明,该机构存在两大违法行为:一是未经职业兽医备案从事经营性动物诊疗活动;二是使用假兽药。相关部门对其开出罚单:没收违法所得1554.2元(即案涉犬在被告处诊疗发生的费用),并处以1.3万元罚款。
此举并非孤例。公开信息显示,某市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去年2月通过12345政务平台接到投诉,称一家宠物店在未取得动物诊疗资质的情况下擅自开展诊疗活动,导致消费者的博美犬死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六十二条规定,该市农业农村局对涉事宠物店立案处理,责令其立即停止动物诊疗行为,并处没收违法所得360元,处罚款5000元的行政处罚。
罚单背后,是宠物医疗行业快速扩张中的合规阴影,也是监管利剑逐渐落地的信号。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官方文件,宠物医师是兽医职业技能鉴定的工种之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与《执业兽医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已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兽医人员,若拟从事动物诊疗等兽医执业活动,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并获取执业兽医资格证书。此外,持证人员在实际从事动物诊疗工作时,还应向动物诊疗机构所在地的备案机关完成执业备案。
业内人士认为,与传统中医相似,宠物中医也面临着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的挑战。部分从业者夸大疗效、过度神化医术,还有缺乏资质的“赤脚医生”影响着行业声誉。与此同时,也使得消费纠纷频发。
此外,一只8岁的法斗犬在乳腺癌转肺癌的治疗过程中,因肾衰不幸死亡。据露露(化名)主人回忆,露露因服用靶向药产生较大副作用而停药后,她通过小红书平台联系到一位自称擅长治疗肿瘤的中兽医,该医生展示了多例成功案例,主人遂付费开具中药方剂,并按其指导让露露持续服药。
然而,在后续治疗中,露露的尿素氮指标已显著升高,显示明显肾衰。此时,该中兽医仍建议加大利尿剂用量,对体重仅10公斤的犬只,每日投药6次,并配合其开具的中药。后经查证,该名从业者因未经执业兽医备案即从事经营性动物诊疗活动而被处罚。
乱象背后,法律风险亦随之凸显。北京京朗律师事务所律师牛东旭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在宠物医疗领域产生的法律纠纷首先是无证行医问题。部分所谓的‘中兽医’并未取得国家规定的执业兽医资格,其所在的机构也可能不具备《动物诊疗许可证》,这直接构成了非法行医;其次是违规‘人药兽用’行为”。
但同时,“中兽医诊疗在解决宠物顽固性皮肤问题时,显示出令人惊喜的效果。”宠物主杨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了她近期的经历。为治疗其金毛犬反复后背发痒的问题,她尝试了宠物医院的中医服务。杨女士介绍,院方为其爱犬量身定制了外用洗剂与涂抹药剂相结合的中医方案。杨女士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此前明显的白色结痂已大幅消退,更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蹭痒痒”这一困扰爱犬已久的行为也已基本消失。
在从业者看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宠物中兽医,面临着一套严苛的准入标准。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还需要通过资格认证、积累足够临床经验等多重门槛。同时,业内人士也表示,执业兽医资格是合法行医的根本前提,意味着从业者必须具备兽医专业背景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不具备该证书的人员,即使是进行打针、上药等基础护理工作也是不合规的。
然而,为提升专业水平和规范市场,行业内部正在积极推动专项认证。中国兽医协会中兽医分会正在建立“中兽医认证体系”,要求参与认证的兽医师完成400小时的理论学习和200例的临床实践。这代表了行业自律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公众可以通过中国兽医协会查询认证兽医师的名录。
此外,“人药兽用”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行业乱象。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近期公布的行政处罚结果,北京嘉合动物医院有限责任公司就因在诊疗活动中,将人用药品用于动物而受到查处。
牛东旭进一步表示,尽管部分人用中药与兽用药理相通,但未经严格审批和剂量换算直接使用,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宠物主人维权将十分困难。”牛东旭如是说。
宠物医院“标配”亟待标准
城市动物医院的宠物医生董雨洋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宠物中医的主要价值在于“整体调理”。在面对肿瘤、老年退行性病变、犬瘟热后期治疗、瘫痪康复等领域,中兽医的针灸、中药、推拿和药膳食疗等手段,往往能通过改善整体机能提升生活质量。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宠物数量超1.2亿只,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随着宠物经济持续升温,宠物医疗作为产业链中的高技术壁垒环节,正经历从“有医可看”到“择良医而治”的消费升级。尤其在依赖经验的中兽医等领域,专家提醒“不同医生的诊疗效果可能差异很大”。
“选择具备执业兽医证书、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医师至关重要。”董雨洋进一步介绍,美国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世界顶尖兽医学院早已设立专门研究机构,世界中兽医协会(WATCVM)的成立,更标志着这一传统医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了正式认同。在规范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能够在现代宠物医疗体系中找到更精准的定位,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守护动物健康的重要力量。
在庞大的宠物消费市场中,《2024中国宠物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兽医科室正成为中高端宠物医院的“标配”,全国已有2000家宠物医院设立相关科室,74.94%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据了解,今年宠物中医相关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更有财经分析预测,明年中国中兽药的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至136.02亿元。
在王先生看来,未来,宠物中医的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与现代科技融合,如AI辅助诊断、远程诊疗平台的引入;二是行业规范化进程加速。行业研究机构正推动中兽医认证体系建立,推动行业标准制定。
宠物中医在国内无疑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增长潜力的市场。它既满足了宠物健康消费升级的需求,也为传统医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作为一个尚在成长初期的行业,其在收费透明度、疗效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市场监管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多家宠物医院坦诚表示,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个体代谢不一样,所以不能保证疗效。
针对可能存在的消费风险,牛东旭特别提示道:“入门先核‘双证’,资质是底线。在显著位置寻找并核验其《动物诊疗许可证》以及执业兽医的备案信息,是判断该机构与人员是否具备合法行医资格的最直接依据。此外,诊疗需签协议,权责贵在分明。协议中应明确治疗方案、使用药物、预期效果、潜在风险以及责任划分。这不仅是保护宠物,也是在纠纷发生时划分责任的关键凭证。最后,处方务必索要,用药心中有数。”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