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新增和错时共享停车位4.2万个

北京商报记者 摄

7月8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聚焦中心城区停车难题,今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累计挖潜新建停车位20097个,新增共享停车位10304个,新增人防车位3854个,规范施划道路停车位8326个,累计新增停车位4.2万个,有效缓解了停车供需矛盾。

新建停车位2万余个

北京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尹志鑫介绍,新建停车设施,利用居住区内及周边空闲用地,统筹利用拆违腾退用地、桥下空间等多种资源,累计挖潜新建停车位20097个。

具体来看,“废改立”,推动居住小区停车难治理。例如,海淀街道会同区城管委,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对海淀区紫金庄园小区内原锅炉房储煤场空间进行改造,将“废弃空间”变为“折叠空间”,增设4层立体停车设施,增加59个车位。

“平改立”,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积极挖潜老旧小区周边企业自有用地新建停车设施,以海淀区湖北大厦为例,区城管委联合属地街道、市场监管、消防、规自、生态环境等部门积极推进,在湖北大厦院内东侧新建一处10层立体停车设备,可提供40个车位。

“闲改用”,缓解居民停车难。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借力桥下空间规范管理改造,完成联想桥、红山桥、清河大桥、莲芳桥等桥下空间改造,新增600余个停车位;东城区挖潜使用地面空闲土地,在天坛公园南门东侧建设临时平面停车场,增加停车位126个。

“绿停融合”,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地下停车设施复合利用。例如,石景山区对金都园林地块进行绿化复合利用,在公园下方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包含机动车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设计停车位1660个,其中充电车位664个,目前已实现主体完工,进一步完善区域静态交通体系。

针对部分机械车位闲置等问题,北京市交通委组织各区对利用率较低的机械车位进行升级改造。以西城区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设施为例,北京市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交通综合科科长姜楠表示,原有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因建设时间长、车位数量少、机械部件老化、车位尺寸不匹配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经过“原拆原建、改造提升”后,可提供104个车位,比原先增加了53个车位,并覆盖普通、无障碍、SUV等多种类型车位,在出入口配备了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和空余车位显示功能。目前,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设施已顺利验收并移交运营,白天为周边办公提供停车资源,夜晚为附近居民提供共享停车,最大限度提高车位利用率。

新增共享停车位1万余个

此外,为进一步盘活居住区周边公共建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既有停车资源,持续推进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新增共享停车位10304个。

据介绍,例如,海淀区开放甘家口街道办事处停车场,在工作日夜间19:00至次日7:00、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全天,向周边居民有偿共享停放;西城区发出“致停车场的一封信”,持续宣传引导停车场开放共享,中海金融中心停车场、大悦城停车场、玺源台停车场均积极响应,为周边居民提供优惠有偿共享服务;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通过摸排调研分析辖区缺口,靶向锁定银河SOHO、新鲜胡同38号、干面胡同西口3处潜力停车场,通过调查日均闲置夜间车位,“一场一策”推动其向周边社区新增共享车位,签订三方协议,实现“商务楼宇反哺居住区”,附近新鲜、竹杆等社区周围道路晚高峰寻位时间缩短40%,12345热线反映停车纠纷同比下降65%。

同时,加大市场化平台推广使用,“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微信小程序已累计注册9.3万人,并收集居民停车需求9790条,为居民匹配提供了周边2.7万个与诉求相近的共享停车场信息,供居民选择协商。

尹志鑫表示,下半年,北京市交通委将持续挖掘停车资源,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缓解中心城区居住停车难,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治理成效。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程靓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