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两区”建设五周年成果显著 多区域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7月3日,在北京市“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方案—自贸区专场中,来自北京市各区的领导介绍了其行政区域的创新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相关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各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显著成效。

五年来,北京市各区砥砺前行,“两区”建设以制度创新为笔、产业升级为墨,在首都高质量发展画卷上镌刻下亮眼答卷。从朝阳CBD的金融开放标杆到海淀中关村的AI算力高地,从顺义临空经济的全球物流枢纽到昌平生命谷的医药创新策源地,各片区以突破性数据与首创实践,勾勒出首都对外开放的立体图景,形成了强有力的合作,共同推动“两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壹图网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海淀区以多项首试首创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累计形成的98项制度创新案例中,向全国复制推广案例4项、向全市复制推广案例9项,为全国、全市“两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海淀模式”。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崔瑛指出,过去五年,海淀区坚持制度创新引领,持续优化“两区”制度环境。同时,海淀积极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率先试点“企业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全流程在线审批”模式,企业办事效率提升30%以上。对此,崔瑛表示:“通过深化改革,我们打造了更加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这会助力创新主体快速成长。”

会议上,顺义区政府副区长周鑫介绍,顺义区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出台多项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支持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周鑫表示:“在市‘两区’办和各市级部门的指导下,顺义组团在试点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完成200余项‘两区’重点任务,探索形成了16项‘两区’突破性政策和模式创新。”此外,顺义推动数字化政务建设,实现区级审批事项线上办结率超过95%。周鑫表示:“顺义区打造的区域一体化营商服务体系,大力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两区的制度创新和营商环境优化,为北京吸引海内外投资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制度创新与市场活力的良性互动,推动北京市“双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产业协同发展 聚焦高端制造与数字经济

据了解,在北京市“两区”建设的过程中,亦庄组团始终以高精尖产业开放发展为特色,主动探索新型国际产业互动格局,在数据跨境、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实现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两区”办主任、二级主办刘文虎说:“我们建成了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并落地全国首例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在商业航天领域,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街区’,推动中科宇航成为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服务项目。”刘文虎充满信心地表示,亦庄团组会以更高开放水平、更优发展质量、更大改革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区,持续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贡献“亦庄力量”!

昌平区则是打造了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行动计划,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空间优势,统筹成果转化与引优培强,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生态圈,推动形成“研发—生产—流通—医疗”全产业链布局。当前,园区已集聚了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汇集了谢晓亮、王晓东等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全区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的82个,累计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24张,其中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市超40%、全国近10%,近年来新增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2家。

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多区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共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打造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有效支撑了“两区”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医疗健康与人才服务协同发展

在生物医药领域,天竺综保区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成效显著。2024年园区的罕见病药品进口达37种,同比增长95%,进口货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37.7%,进口规模占全国罕见病药品进口的四成以上。在2024年公布的全国150个综合保税区绩效评估中,天竺综保区位列第2,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周鑫指出,顺义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医疗健康和人才服务水平。顺义推动医疗机构与科研平台深度融合,创新医养结合模式,为区域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周鑫表示:“我们通过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能力,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助力区域宜居宜业环境建设。”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实践中,顺义与大兴两区正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大兴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周冲介绍说:“北京协和医院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投运,入驻卡尔斯、意胜生物等企业,初步形成了细胞与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产业体系,园区建立生物制品抽样、通关时效保障等服务机制,探索建设临床急需产品进口服务中心。”大兴积极构建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人才住房、生活、培训等全方位服务,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周冲强调:“人才是‘两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打造创新创业‘加速器’。”

北京市“两区”建设五年以来,北京市各区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推进、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各区制度创新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和公共服务提升三大板块相辅相成,共同助推“两区”成为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北京市将继续深化区域协同,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推动“两区”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实现创新发展与开放融合的新跨越。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实习记者 芦春阳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