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为刃刻乡愁:况晗胡同画展亮相西单,百幅画作带您寻觅心灵家园
当西单商街的玻璃幕墙映出百年四合院的青砖灰瓦,一场跨越三十载的胡同主题画展即将启幕。2025年7月11日至8月3日,"寻觅心灵的家园——况晗先生胡同绘画作品展"将在北京西单蒙藏学校旧址西廊艺展中心开展,近百幅凝聚着画家况晗半生心血的作品,以宽铅笔与水彩为媒介,在繁华商业区筑起一座通往老北京的时光长廊。
以铅为犁,耕植城市记忆
画廊内,近百幅作品构成一部立体的北京胡同编年史。从1990年代的北新胡同到新世纪的烟袋斜街,既有让况晗声名鹊起的宽铅笔画——那些以扁平笔触构建的黑白世界,兼具"油画的厚重、水彩的通透与版画的力道"(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语);也有首次大规模展出的水彩作品,明快色调中藏着胡同四季的流转,从春槐吐绿到冬雪覆檐,每一帧都是时光的切片。
这位自称"磨铅笔的人"的艺术家,用最朴素的工具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美术馆前馆长吴为山评价:"他的宽铅笔画以面代线,把黑白造型玩到了极致,不仅开创了新画种,更用铅笔为城市写史。"况晗笔下的胡同从不是静止的风景,追逐嬉戏的孩童、蹬板车的商贩、纳凉的老人,这些鲜活身影让建筑有了呼吸感,正如《北京日报》评论部主任彭俐所言:"他的画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让我们在线条中读出北京的血缘。"
闹市藏幽,重构文化坐标
这场展览的选址本身就是一次精妙的时空对话。蒙藏学校旧址身处西单商圈核心,当高楼大厦的喧嚣与古建展厅内的静谧相遇,恰如况晗作品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西廊艺展中心负责人表示:"在繁华喧嚣的商业区举办艺术画展,就是希望让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停下脚步——那些被写字楼切割的天空下,曾有鸽子掠过胡同的灰瓦。"
这种在地性让展览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展示。作家舒乙曾指出况晗作品的特殊价值:"当推土机改写城市天际线时,他用对比手法呈现的胡同今昔,已成不可替代的'视觉档案'。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评价:"况晗的画是城市规划者的镜子,让我们在追求速度时不忘回望灵魂的细节。"
笔锋与城脉,共写变迁史诗
况晗与北京的羁绊始于1989年。这位江西籍画家初到北京时,在北新胡同9.13平方米的平房里,与胡同结下不解之缘。当目睹熟悉的胡同在拆迁中消失,他开始了与推土机的赛跑——25年间拍下数万张照片,创作数百幅作品,将胡同的美好和记忆,凝固在铅与纸的摩擦中。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近年来,北京市下大力气保护老城,保留城市记忆、守护北京乡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胡同不再拆了,四合院修缮了,老居民留下了。胡同风貌得以保留,乡愁触手可及。从黑白铅笔画到水彩画,况晗笔下的胡同多了几分色彩、少了一丝沉重。“胡同不再拆,我也可以慢慢画,色彩也就丰富了。”他笑着说。
如今,况晗的手指因常年握笔已严重变形,但他仍在坚持创作。正如他所言:"故宫会有专人守护,但胡同不会。我的画要给子孙留点念想,告诉他们北京人曾怎样生活。"当西单的霓虹点亮画展海报,这场展览早已超越艺术范畴——它是北京城对自己记忆的温柔回望,是匆忙时代里不可或缺的文化深呼吸。
**展览信息**
- 主题:寻觅心灵的家园——况晗胡同绘画作品展
- 时间:2025年7月11日~8月3日
- 地点:北京西单蒙藏学校旧址西廊艺展中心
- 展品:77幅作品(宽铅笔画、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