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甩包袱到做买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生变
曾经被视为“烫手山芋”的银行不良资产,如今正被重新定义为可挖掘、可运营的潜在资源。过去,银行习惯将不良资产打包“甩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追求快速出表;而今,越来越多的银行选择亲自下场,以公开竞价方式直接处置不良抵押资产,囊括房产、林地、藏品乃至百货服装等。这场从“被动剥离”到“主动盘活”的变革,不仅是技术路径的调整,更是银行资产管理逻辑的重塑,然而,从信贷风控到实物运营,银行仍面临专业能力、法律风险与处置效率等多重挑战。如何精准评估非金融类资产的市场价值?如何有效包装并触达细分买家群体?这些问题都考验着银行的综合运营能力。

银行“亲自”下场处置
从厂房、住宅,到特色物产、服装,在刚刚过去的电商购物节,银行也化身“卖家”,下场“吆喝”。一些零散、琐碎甚至“另类”的资产,如今正通过阿里资产平台、京东资产交易等平台,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寻找新主人。
银行“卖房”这一稀奇事正引发多方关注,其中,多数房源为抵债资产。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陕西镇巴农商行正在对位于汉中市卡斯迪亚小区的一套商品住房进行公开挂牌竞价,该房产属陕西镇巴农商行名下抵债资产,住宅套内建筑面积158.44平方米,拍卖当前价约为76.38万元,共有超6000次围观。
资产处置的范围不仅限于车辆、房产这样的常规资产,特色物产等“小众”标的也纷纷进入处置名单。宁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一项抵债资产进行公开挂牌竞价,拍卖标的为坐落于宁安市马河乡12林班的2、3小班,占地面积达到96.2公顷,起拍价为171.9万元。
酒、收藏矿石、服装等抵债资产近期也登上拍卖台。内蒙古农商行宁城支行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原宁城县隆泉酒业/76洞53度瓶装白酒/495箱/6瓶装进行公开挂牌竞价,该行表示,本次竞买标的为该行抵债资产,系按照现状进行出让和交付,竞买标的以现状为准;这批白酒的起拍价格为6.39万元,开拍时间为11月16日。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与传统直接将不良资产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甩包袱”模式相比,银行亲自下场“做买卖”进行精细化处置,在核心环节呈现出显著差异。在资金回笼效率上,传统司法处置路径漫长,而直售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直接面向海量C端买家,能大幅缩短资金回收周期。在资产价值挖掘方面,“甩包袱”为求快速变现往往导致资产被大幅折价,而精细化运营允许银行对资产进行整理、分类和信息透明披露,甚至探索租赁权拍卖等多元盘活方式,从而更能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在风险控制层面,批量转让虽能快速剥离不良,但意味着放弃了潜在的溢价收益;精细化处置则让银行掌握了主导权,可以通过市场竞价发现价格,并通过清晰的产权状况提升交易安全性。

运营能力鸿沟待跨越
长期以来,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流方式是将大量债权或实物资产打包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或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这种操作虽能快速压降不良率、回笼部分资金,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部分资产估值偏低,难以实现真实价值;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资产本身的多样性与潜在市场匹配度。
“以前银行把几十笔贷款和对应的抵押物打包卖出去,价格谈好就签协议,后续基本不再过问,”有银行业资产处置人士坦言,但很多资产其实有细分市场的承接能力。
如今,银行也开始向“精细化运营”转变,所谓“一物一策”,即针对每一项抵债资产制定独立的评估、定价、营销和处置方案,力求在合规前提下实现价值最大化。
虽然“小而精”模式优势显著,但值得关注的是,银行在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传统银行员工擅长信贷风控,却未必懂得如何评估林地价值、鉴定白酒真伪或营销工艺品;其次是法律与权属风险,部分抵债资产存在产权瑕疵等问题,易引发后续诉讼。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指出,在资金回笼效率方面,传统模式通过打包转让的方式能够迅速回笼资金,但折价率较高,相比之下,精细化运营通过分拆和包装手段提升资产溢价,但所需周期较长。至于风险控制,打包转让可能掩盖如产权瑕疵之类的隐性风险,银行若自行处置则需承担资产贬值和流拍的风险,但通过透明化流程可有效降低纠纷发生的可能性。
武泽伟则表示,在实物资产的处置链条中,银行面临的最大专业壁垒在于其缺乏对非金融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知识、经验和团队。在评估环节,银行信贷人员擅长评估资产的抵押价值,但难以精准判断各类实物资产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的实际可变现价值。在包装环节,银行习惯于金融产品的标准化描述,但对于房产的居住体验、车辆的机械状况、商品的款式卖点等实物细节的包装展示并非其专长。在销售环节,银行的核心能力是资金融通而非市场营销,如何有效触达二手车买家、特定商品消费者或区域房产需求方等细分受众,并完成从咨询、看样到过户交接的复杂流程,是其传统业务模式未曾覆盖的领域。
形成更专业精细化运营体系
随着从“粗放甩卖”转向“精耕细作”,业内多认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将向更深层次演进。“长期趋势显示,银行精细化不良处置运营将逐渐成为主流,但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模式。”正如王德悦所言,对于高价值且易标准化的资产,如一线城市房产银行将主导处置过程;而对于低值分散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资产如农林设备,仍将沿用“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服务外包”的模式。
在武泽伟看来,不良资产处置从“粗放甩卖”转向“精耕细作”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银行在内生压力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追求更高处置效能的必然选择。内在来看,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使得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求持续增长,传统的打包转让方式折价损失较大,直接侵蚀银行利润和资本金,迫使银行必须寻求更能保值增效的新路径。外在而言,监管政策鼓励主动盘活存量资产,而互联网拍卖平台的成熟为银行直接面向C端市场提供了高效、透明的渠道,显著降低了交易门槛和信息不对称。
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构建覆盖全链条的精细化运营体系成为关键。武泽伟预计,这一变化预计将成为长期趋势,因为本质是银行业对资产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深化,未来随着数据积累和生态合作深化,银行有望在不良资产盘活领域形成更专业、更精细化的运营体系。在处置链条中,银行应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产权清晰可售,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复杂资产进行评估,在拍卖公告中明确披露已知瑕疵并清晰界定责任,同时完善交易合同条款,以平衡效率与合规。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