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SP2025年世界大会启幕

月17日,国际科技园及创新区域协会(IASP)2025年世界大会于北京启幕。会上,首次发布的《IASP2025北京中关村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合作倡议》(以下简称“中关村倡议”)成为焦点。该倡议明确构建“创新、绿色、智慧、人文、开放”五大园区愿景,为全球科技园区未来发展绘制了精准且清晰的蓝图。这一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的成果,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多年来“走出去”与“引进来”深度融合的结晶,为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贡献了北京智慧与力量。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生态聚变的“科技游”

在大会正式开幕前,一系列科技参访活动已于9月15日率先拉开帷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国际嘉宾,先后走进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北京前沿科技“高地”,亲身沉浸式感受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生态与卓越发展成就。

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一辆科幻感十足的重型卡车牵引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是海珀特公司推出的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干线物流重卡,该公司先进车用材料应用实验室总监张真翀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这款重卡已在宜家、可口可乐的运输线上进行试运营,实现了超过1000公里的续航等技术性突破,预计明年将实现量产。

“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来自瑞典林雪平科技园的Larsson惊叹道,“我所在的瑞典有很多公司也在做氢能相关的业务,但看到中国现在在氢能方面做得这么好,尤其是这种全产业链的布局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了解,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作为中国首个以氢能产业为核心的专业化园区,目前已集聚企业超过200家,初步形成了从制氢、储运、加注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在绿色能源转型与产业化推进方面的实力,更为全球科技园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而在中关村(亦庄)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另一番创新景象同样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北京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这里汇聚了优必选、跨维智能、灵足时代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覆盖了人形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领域。

“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进展令人惊叹。”来自加拿大埃德蒙顿研究园的Jawad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我在加拿大的公司就是做人工智能和软件开发的,有了这些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让科技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残疾人。未来我们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进步。

”从“跟跑”到“领跑”

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现场发布了“中关村倡议”,呼吁全球科技园区共同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从学习借鉴走向主动引领。而支撑这一转变的,正是中关村坚实的创新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高达4785亿元,每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4.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更是达到了6465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关村深入打造卓越的服务体系,搭建具身智能等共性技术平台,建设25家标杆服务器、26家概念验证平台,支持领军企业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的不懈努力。

“目前,中关村集聚了上市企业532家、跨国公司的总部116家、独角兽企业93家,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型企业近130家。”张继红在开幕式上介绍道,“2024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近10万亿元,约占中国国家高新区总收入六分之一,以不到全市3%的土地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GDP。多年来,在国家高新区的综合评价中始终排名第一,有力地支撑了北京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

面对全球科技园区普遍面临的创新资源分散与产业化脱节的难题,中关村科技园区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华高莱斯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忠在分析中指出:“中关村通过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统筹机制,形成了战略引领型的集群模式,这是其成功的关键。”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中关村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园区布局了25家标杆型研发服务器、26个验证平台及64个特色科技园,创新了合伙人制度,配套以技术经理人协调网络和朱雀计划,构建了覆盖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有效跨越了创新“死亡谷”。“缺乏资金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首要障碍,占比高达68%。”

IASP全球主席艾巴·伦德在开幕式上指出,针对这一全球性问题,中关村探索出独特的资本生态。李忠介绍道:“我们既培育‘浅滩奇迹’——三年内快速成长的科技独角兽,如银河通用和字节跳动;也发展‘深海传奇’——设立了8只国家级的耐心资本投资基金,为长周期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双向赋能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中国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全球科技园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已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超过1000家,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引进来”方面,截至2024年8月,中关村已聚集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近300家,外籍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这种双向赋能模式正是发展技术和思路的核心要义。

在国际氢能领域的合作中,中关村同样走在前列。今年5月,大兴氢能示范区企业海珀特与墨西哥Azteca物流签署了《FCEV H49重卡意向书采购协议》,成为中国首家成功进军墨西哥市场的氢能重卡企业。这一合作不仅实现了技术出口,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国际化布局。

“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合作,更是中国氢能技术获得国际认可的体现。”海珀特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将中国氢能解决方案推向全球市场。”

随着IASP2025年世界大会的正式启幕,全球科技界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北京。与会专家围绕未来产业培育、创新生态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描绘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蓝图。

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关村科技园区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意义。通过持续深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中关村正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科技创新力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开幕式上,IASP亚洲分会主席汤姆·本特利表示:“可以看出‘中关村倡议’给我们提供了众多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把愿景转换成具体实际行动,去创建更加创新的、绿色的、智能的、以人为本的、开放的科技园区。”

基于最新的经济数据和发展态势,中关村不仅在中国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更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中关村科技园区将继续引领全球创新格局演变,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正如意大利代表赛巴特(音)在当天的全体会议上所言:“在我看来,在接下来的5—10年,我们需要去看一下中国的所作所为。我们需要政策制定者觉醒过来,去拥抱这样的一个观念,就是科技园区和创新区域对于推动社区的发展、改变社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只是我们单打独斗、独自作战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资源,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支持。”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相关新闻·

国产科技如何跻身全球“硬通货”

紧邻中关村核心区的清华科技园,是不少企业的起点。在国内大模型业务中标数名列前茅、正冲刺“大模型第一股”的智谱华章,在具身智能领域快速突破、抢占海外赛道的星动纪元,这些带着清华背景的科技公司,早从园区走向了更远处:前者已在中东、新加坡、英国等地设立办事处,后者海外市场收入占比超50%,在具身智能出海赛道亦位处前排。

此时,以“追求卓越——创新集群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IASP2025年世界大会正在北京举行,《中关村倡议》的提出、“开放园区”实践的落地,恰与这些企业的出海成果形成照应。

“全球化闭环”

机器人产业,代表了一种从规模优势向价值进阶的业态突围。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IDC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突破10万台,而中国厂商以出货份额84.7%的绝对优势引领全球。

这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产品智能化和多场景落地,成为头部企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关键抓手:中国厂商在具身智能、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结合国内足够丰富的场景应用经验,一并推动着商用服务机器人实现多维度升级。

该机构预测称,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29年将超过400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将占据近半的份额,并以近15%的复合增长率位居全球前列,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

在清华科技园,行业数据正被更鲜活的现实所印证。星动纪元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公司自年初布局海外市场以来,已经与包括苹果、微软等巨头在内全球市值前十科技公司中的9家实现过业务对接和产品交付,星动纪元的机器人在客户手里实现了算法训练、硬件科研等多种用途,来自海外的订单占整体单量比例已达50%。

“从大脑(算法)到本体(硬件)再到场景数据(应用),公司构建起了软硬一体、全栈自研的协同进化飞轮。”其中,“场景数据”是飞轮的核心动力,“我们通过产品在全球市场落地后拿到的多源数据收集+海外场景落地反馈,让前面提到的大脑与本体进一步升级,形成‘落地—数据—迭代—再落地’的全球化闭环”。

根据预测,2025年全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商用销售出货量预计约5000台,而到2030年这一规模将达到约6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95%。在全球硬科技产品的流通体系内,支撑起技术和规模两大关键维度的中国企业,不再只是淹没其中的某某参与者。

新兴市场

2025年6月,大模型行业全球范围内的领军企业OpenAI曾发布一份对外报告,指名道姓点出智谱AI海外业务拓展值得被关注,甚至警惕。

报告称,智谱正加快与多个国家政府合作的步伐,已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沙特和肯尼亚等地落地大模型基础设施,并通过与其他硬件厂商的合作提供本地化私有硬件解决方案。这份来自行业头部的审视,侧面印证了智谱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升维。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当前国产科技出海已从成本驱动转向技术与生态的协同,核心优势在于快速响应本地化需求的能力,这一点在智谱的实践中尤为明显。

OpenAI认为,智谱的目的在于抢跑新兴市场,赶在美欧AI公司进入前抢占份额,从而建立起“中国方案”的替代逻辑,既能帮合作方掌握技术主权与数据控制权,也在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出海。

对于海外布局,智谱AI副总裁林超婷曾在多个场合提及:公司正与全球各国政府沟通,希望合作推出本地化的主权AI代理;同时倡议各国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共同推动AI产业发展。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法规差异与文化适配是科技出海的核心挑战之一,而智谱的方案颇具参考性。

在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浪潮席卷全球之时,中国科技企业正以一种更主动的姿态布局每个有潜力的市场。

科技出海,园区赋能

星动纪元与智谱AI,两家各自领域的头部公司在清华科技园内相隔不过半个街区的距离。

从发展历程来看,二者的共性之一便是团队的“清华系”背景——智谱脱胎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星动纪元则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而来。

IASP2025年世界大会期间,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访团走进清华科技园,这是大会“科技参访”环节的重要一站,也是全球创新力量近距离观察中国科技生态的窗口。作为大会精心策划的6条参访路线之一,清华科技园的参访不仅展示了星动纪元、智谱AI等企业的技术成果,更让国际嘉宾看到了国产科技企业背后的生态支撑力。

星动纪元方面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园区能实现与清华的学术人才无缝衔接,加速了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聚集创新资源、聚合产业集群、聚焦创新创业企业、聚变世界一流企业”的模式又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配合启迪控股“科技园区、科技实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格局,还解决了企业共享办公、专业测试等实际需求。这种生态赋能,让企业能更专注于技术研发、产品迭代以及包括海外在内的业务拓展。

对公司而言,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创新共同体”。

IASP期间,启迪控股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创新园、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科技园签约,成为推动国际科技园区协同创新的具体落地。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提及,愿和全球同行分享经验,一起把全球创新网络搭得更实。

正在进行的大会,恰好成了这样的对接平台——中国园区的运营方法、企业的技术成果,不用再绕远路,能更直接高效地对接上全球的资源。

从企业在园区里扎根成长,到借着平台展开国际合作,IASP大会搭好了桥梁,园区则筑牢了根基。

身处北京时间的科技企业,正推动产业链迈向更大范围的中国时刻。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