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雷军健康家”
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业务撑起小米上半年的增长。
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发布截至6月30日的半年报显示,总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毛利515.07亿元,同比增长46.2%,两项数据均创新高。
其中,上半年小米集团智能手机业务保持稳健增长,收入达961.32亿元,毛利为115.02亿元;AIoT业务收入达710.51亿元,同比增长50.7%,创历史新高,毛利达168.76亿元,超越手机业务成为贡献利润的第一主力。
十年前,雷军与董明珠的“10亿赌约”将传统制造与互联网模式的碰撞推向风口。此后,两家企业在技术路线、市场份额等领域的纠葛持续发酵。今年3月,格力将全国门店陆续更名“董明珠健康家”,试图以个人IP绑定家电叙事。
而在当下,小米通过“手机×AIoT×智能汽车”的生态协同,已将类似的生活场景需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增长,半年报数据清晰勾勒出小米的蜕变。
基本盘承压
从单一手机厂商成长为覆盖“人车家全生态”的生态型科技集团,多业务协同的增长逻辑在小米身上愈发清晰。
今年上半年,小米总营收及毛利同比分别增长38.2%、46.2%;经营利润大幅增长至265.6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77.5%。盈利增速显著高于营收增速,显示出业务结构优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作为小米的起家业务,手机仍是其生态的核心入口,也是公司的基本盘。从上半年表现来看,智能手机业务在取得增长的同时也在承压。
今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为506.12亿元,同比增长8.9%。来自Canalys的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以18.8%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平均售价(ASP)从每部1144.7元升至1210.6元,出货量增至4180万部,核心驱动力来自中国大陆高端机型占比的提升。
但进入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的收入同比微降2.1%至455.2亿元。财报解释称,ASP受境外市场REDMI A5系列等中低端机型拖累,从1103.5元下降2.7%至1073.2元,尽管中国大陆高端机型占比的提升部分抵消这一压力,出货量微增0.6%至4240万部,且中国大陆出货量逆势增长3.6%(行业同比下降3.8%),但整体增速已明显放缓。
增长也面临行业的共性挑战。IDC发布的最新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结束连续6个季度的同比增长,出货量为6896万部,同比下降4%。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国内手机市场的结构性分化正重塑行业格局:“中低端市场的价格战将持续挤压中小厂商的生存空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品牌通过规模效应维持中低端产品线的微利运营,实际上是在用市场份额换取现金流和用户基础,为高端产品线‘输血’。”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则补充道:“这种分化的本质是市场成熟期的自然表现,中低端是存量博弈,厂商被迫以利润换份额,长期可能加速行业洗牌。”
不止国内,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智能手机市场均进入存量竞争状态,即便小米通过中国大陆市场份额的逆势增长稳住基本盘,但增长动能已显疲态。在行业整体需求疲软、换机周期延长背景下,手机业务的基本盘定位更多体现为生态入口价值,而非高增长引擎。
AIoT站上主舞台
在今年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曾高调宣布“家电业务已成为小米战略性业务”。
如今的半年报数据则印证了上述战略的落地成效:AIoT业务(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上半年收入达710亿元,同比增速超50%,不仅成为增长最快的核心板块,毛利率更远超手机业务,从过去的配角晋升为支撑增长的主角。
分季度看,AIoT业务的增长动能持续强劲。今年一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58.7%至323亿元,核心驱动力来自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面爆发。其中,得益于出货量与均价双升,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113.8%;可穿戴产品收入增长56.5%,智能手环、手表的出货量与ASP同步提升;平板业务的表现尤为亮眼,收入增长72.7%,全球出货量首次跻身前三。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小米产业能力、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叠加零售渠道拓展与政策补贴的多重加持。
进入二季度,AIoT业务再创新高,收入同比增长44.7%至387亿元,增长逻辑进一步深化。智能大家电延续高增态势,收入同比增长66.2%,空调出货量同比超60%的增长与高端化战略推动的ASP上升形成双重支撑;可穿戴产品增至70.9%,中国大陆市场的出货量与ASP持续提升;平板业务在全球市场的渗透加速,收入增长41.4%,Xiaomi Pad 7等产品的全球出货量成为该业务细分的核心增量。
技术层面,AIoT供应链相关企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DeepSeek掀起的大模型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AI与智能家居的融合,AIoT产业迎来设备本地AI技术的赋能,各类智能设备功能互联互通、协同整合的新趋势。”这与小米AIoT的场景化布局高度契合——设备间通过智能场景联动提升用户黏性,本质正是端侧模型驱动的功能整合。
从竞争格局看,互联网品牌在AIoT领域的生态协同优势显著,雷军正在兑现所说的“AIoT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的承诺——这一战略定位已然实实在在地撑起小米增长的第二曲线。
停不下的小米
手机业务稳定基本盘并筑牢生态入口价值根基,AIoT业务录得高增长撑起“第二曲线”,两者协同推动集团营收与利润双升,这无疑是战略上的成功。
汽车业务虽仍处投入期,但其规模效应已逐步显露:毛利率从一季度的23.2%提升至二季度的26.4%,从“试水”到“造血”,净利转正的拐点愈发接近,“人车家”的最后一块拼图势头不减,“全生态”的概念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梁振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行业利润越来越向具备全价位段布局能力的头部企业集中,小米的生态布局正是应对这种趋势的关键——用手机保份额、AIoT提利润、汽车拓边界。”张新原也认为:“在市场分化背景下,技术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能力是核心壁垒,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本质是用生态协同构建竞争护城河。”
北京商报记者曾就相关业务话题联系小米集团,但截至发稿暂未得到回复。
当年价值10亿的赌约如今鲜再有人提及,而小米的蜕变也不只是单纯的业务结构或营收数据这般浅表。整体上看,小米集团初步完成了从单纯卖硬件向“人车家全生态”服务转型。在行业普遍遇到增长天花板的当下,这种提前布局的生态模式不仅扛住了单一业务的波动压力,还为长期发展打开了持续释放红利的空间。
雷军的增长故事,仍在延续。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