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亮出技能培养施工图,求解高技能人才“用工荒”

壹图网/图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近日,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技能四川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到,“十四五”时期新增技能人才280万人以上,至“十四五”末,全省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力争达到30%,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中的占比力争达到30%。北京商报记者注到,连日来,除四川省外,河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安徽省等地均出台了关于培养技能人才的相关举措。

专家表示,培养技能人才方案的提出不仅必要且及时,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能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但也存在职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一些培训机构的职业标准和培训的质量良莠不齐,未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培养“大国工匠”

“技能四川行动”实施方案中的发展目标明确,到“十四五”末,全省技工院校达到120所,在校学生累计达到20万人;建设国家级、省级优质技工院校不少于15所,优质专业数量达到30个,建成10个技师学院(职业培训)集团;建设职业技能大赛集训基地30个,遴选培养80名卓越工程师、遴选60名天府工匠、遴选四川技能大师100人、四川技术能手250人。

“培养技能人才,旨在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对接技能密集型产业,有助于产品和市场规模的提升。”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四川产业经济含金量的提升,也是成渝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成渝经济圈正处于创新引领发展的机遇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性人才。”宋向清进一步分析称。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技能、乡村振兴等重大领域技能人才培养,全民实施“技能中国行动”,持续推进部省共建技能省市,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中西部地区集中发力

2021年,人力社会资源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决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新增技能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除了四川省之外,河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安徽省等均已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建造高技能人才。

贵州省人社厅印发的《2022年度“技能贵州省”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聚焦新型工业化,培育以“贵州电工”“贵州焊工”等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技能人才1万人;培育以“贵州茶艺”“贵州养殖”等为主的农业化现代技能人才0.5万人;培育以“贵州家政”“贵州厨师”等为主的旅游产业化技能人才4.5万人。

据悉,贵州省是我国劳动力输出大省,据第7次人口普查,整个贵州省人口净流出730多万,贵州省总人口只有3856万,也就是说差不多五个贵州省人就有一个人离开贵州省去外省打工。

和贵州省同样是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河南省将“技能河南”建设列为“十个河南”之首,省人社厅出台《2022年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其中明确落实将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限额提高至工资薪金总额8%的税收政策;将列入高等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纳入春季“职教高考”实施范围。

2021年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7.6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134.33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878.36万人,占59.9%,省外输出1255.97万人,占40.1%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地出台相关政策,说明我国正在由过去追求传统资源向追求人才资源的转变,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中西部地区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贡献,同时也会对发达省市接纳劳动力带来优质动力资源”。

高技能人才尚需加速流动

“出于兴趣爱好和对未来工作发展的规划,我开始学习3D建模,虽然就业前景不错,但是有这个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并不多,因此只能选择一些机构来学习,但是这些机构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在选择中有一些担心。”家住天津市的边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边先生的感受也反映出了目前技能人才培育中的一大难点。“社会上职业教育的机构数量众多,但缺乏相应的职业标准,培训效果存疑。”宋向清分析称,“此外,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仅是国家的政策要支持,社会也需要对技能人才建立新的认知,在固有的社会认知里,技能人才水平较低,但这其实是错误的,职业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应当一视同仁。”

如何推动技能人才的发展?宋向清表示,“首先应加大对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推动制度标准建立健全,鼓励社会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力;其次,应当完善技能人才的用工机制,更加便利和灵活,并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障,可以让人才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流动起来,让技能人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张晗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