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低价、流量与大主播,当“双11”没了老三样

平台“二选一”、全网“最低价”高过平时、大主播联合品牌清库存……即便这些话题依然能够登上热搜,但“双11”的存在感早已大打折扣。

今年平台大幅简化了玩法,拉长了战线。几乎所有平台策略高度一致,即回归简单降价,取消复杂凑单规则。大家都希望用更长的时间争取更多的订单,期待在优势领域巩固基本盘,在细分领域抢占先机。

想要追求极简的“双11”,往往最难。在频繁大促的稀释下,低价在消费者眼中套路大于诚意。平台业务早已不断攻向彼此腹地,所谓基本盘、优势盘边界愈发模糊。而无论是李佳琦还是辛巴,大主播们在自我商业体系建造与平台GMV双重压力下,也一再被推向极限,是非不断。

“双11”是特定节点的放大器,如果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便能导出一幅直播电商生态在持续高压下扭曲、异化的图景。

低价为王、流量狂欢、大主播当道的“双11”,正在直面老三样的集体失灵。

在泛化的流量池中,“双11”所代表的、以“购物节”为名的大型折扣促销活动,逐渐不再被强调,自然也无法继续占据市场推广活动的主流。

大主播在流量焦虑下,不但没有简单,反而以更高频、更精细的运营主动出击。亮眼的销售数据与庞大的商业帝国,这种既要也要,不仅对个人IP产生极大透支,也对团队的供应链、选品、运营和客服能力形成多维大考。

平台混战理论上讲是好事,说明大厂又有互相竞争的意愿,发现了重燃斗志的赛场。不管是外卖大战,还是今年“双11”兵家必争的即时零售,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给予消费者实在的低价与高品质的购物体验,给予商家可持续的营销考量,而不是极限的“二选一”。

当每个“双11”都成了“最长双11”,低价、流量与大主播,无论是“叙旧”拉新,都已今非昔比。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速度的变化,消费分层意味着电商不能再用老路子去满足新形势。

当下,不同群体有着明显的需求分隔:高消费人群依然最在意品质,对品牌及品牌提供的体验有极致需求;中腰部消费群体在电商竞争多年的渗透之下,更注重性价比,对线上线下产品力也有了更精准的辨别和认知。

消费者不仅需求和期待发生了变化,也以更审慎理性的目光面对一年一度的“双11”。

消费者对大促早已祛魅,平台、品牌与用户的三角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大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优势、内容、生态,或是社群和福利体系,以重新制造黏性。

整个行业要回答一个共同的问题:除了更长的时间、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GMV,还能做什么?

技术与场景重构如何重构消费体验,AI与即时零售结合能否将购物决策的长链条压缩,好的品牌与优质的买手怎样相互成就就地转化,“双11”不仅要换换玩法,而且要换个活法了。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