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球 北京“双榜”稳居全球前三背后的创新密码
北京连续九年稳坐全球科研城市榜首,同时连续四年位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三。11月16日,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中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5》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两份权威报告,展示了北京作为全球顶级科研高地的综合实力。

在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上“霸榜”九年的北京,其创新动能源自何方?答案藏在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常年稳定在6%左右,这一比例在世界主要创新城市中名列前茅;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正是这种对研究的持续重金投入与对创新主体的悉心培育,共同构成了北京连续九年稳居全球科研城市之首、四年位列国际科创中心三强的核心底气。
6%研发投入强度背后的“资源聚变”
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常年保持在6%的高位,不仅在全国领先,在全球也处于第一梯队。这样的持续高强度投入,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保障。“十四五”期间,北京的研发根基愈发雄厚:在京4家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基本完成重组,与国家级的科研力量深度联动。特别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37个重大科技设施,其中4个大型设施在近期集中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国之重器”已面向全球累计开放机时超过143万小时,为物质、能源、空间、生命等前沿领域的极限探索提供了可能。
据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分析,北京在研发资源配置上正朝着“结构重构、效能激活、壁垒突破”三大方向推进。他指出,除了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更要优化投入结构,将基础研究占比从当前的18%向全球顶尖机构的30%—50%看齐。为此,北京设立了“原始创新基金”,支持交叉学科与冷门领域,并建立“卡脖子”技术动态清单,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向光刻机、高端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进一步强调,北京在研发资源配置上持续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为“从0到1”的突破提供了土壤。他还提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北京集中力量攻关光刻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高风险原始创新。这一机制已催生出具体成果,例如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等,都是“揭榜挂帅”结出的硕果。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则提出,北京应构建“战略攻坚与自由探索双轮驱动”的资源配置新范式。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慢科学”生态,鼓励自下而上的原始创新,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在未知领域中自由探索。这种“双轮驱动”在北京的脑机接口领域得到体现:“北脑一号”“北脑二号”项目在半侵入式、侵入式两条技术路线上齐头并进,均已达到全球先进水平。
“创新雨林”每天催生300+科技企业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这一密度甚至超越了硅谷。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这一“创新雨林”生态的形成,得益于多元主体的深度协同。
郭涛将北京的创新生态概括为“四维要素协同+三大独特特质”。他指出,北京拥有以清华、北大等高校及中科院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极”,中关村软件园等载体构成的“产业转化层”,92家国家级孵化器和2300家技术转移机构组成的“服务支撑系”,以及中关村“1+5”政策打造的“制度试验田”。这三者深度咬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创新生态。
王鹏补充道,北京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四个难以复制的要素:近百所高校院所形成的全球顶尖知识集群;作为首都提供的国家级应用场景;覆盖天使投资到IPO的全链条资本生态;以及中关村“敢于试错、崇尚创新”的精神传承。
张新原则用“顶级人才磁极、前沿知识源流、超级应用场景”三者的完美融合来解释北京创新生态的独特性。他认为,这种深度耦合所激发出的“协同效应”,构成了北京创新生态最核心、最难复制的“护城河”。
系统化破局保持领先地位
尽管成绩斐然,北京的创新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化退潮导致国际技术合作渠道收窄、城市土地资源约束加剧、高校专利转化率不足6%等问题,都需要系统化的破局方案。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表示,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他国家和城市也在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试图在关键领域赶超北京,这可能导致北京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竞争压力增大。同时,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也带来风险。此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以及环境承载压力也可能对科技创新产生一定制约。
郭涛指出,面对这些挑战,北京需要构筑开放创新网络,搭建“数字丝绸之路”科研平台,吸引全球顶尖实验室设立分支;打造京畿创新走廊,向廊坊、保定延伸产业链配套;同时重塑人才金字塔体系,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与本土人才培养。
王鹏认为,北京需警惕欧美国家加强技术封锁带来的压力,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扩大开放创新。同时,应对房价、人力成本压力可能稀释创新红利的问题,需通过建设人才公寓、税收优惠等降低创新主体负担。
张新原则警示,北京要警惕“创新活力悄然衰退”与“科技生态趋向板结”两大潜在风险。他提出,北京须“以持续的自我革命保持开放包容的锐气”,主动突破机制“舒适区”,深度激活体制内生动力,敢于鼓励甚至重奖颠覆性创新。
北京商报记者 张茜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