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儿童辅食里的“马甲糖”

“无添加白砂糖”,却悄悄加入冰糖;适用于6月龄以上婴幼儿却暗含披着马甲的“游离糖”……看似健康的婴幼儿食品,其实正在悄悄给娃喂“糖”。在婴幼儿辅食含糖量成为家长重点关注的“健康刚需”时,北京商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英氏、爷爷的农场、宝宝馋了等多个主流品牌的产品中,“糖”的问题正以隐蔽形式困扰消费者:部分产品用“无添加白砂糖”作噱头却暗加冰糖,部分产品将浓缩果汁、海藻糖等“游离糖”隐形加入“6月龄以上适用”的零食中。在现行婴幼儿辅食标准“限糖不禁糖”的规定下,这些看似“合规”的产品,对于1岁以下本应零糖摄入的宝宝而言,仍可能暗藏健康风险。

北京商报

“无白砂糖”实则添加冰糖

“看到‘无添加白砂糖’,我以为足够安全,就放心买了。”云南宝妈李澜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她曾为10个月大的宝宝选购了英氏一款“婴幼儿小小馒头”。然而,在孩子食用几颗后,她仔细核对配料表发现,位列第三的成分竟是冰糖,排在马铃薯淀粉、小麦粉之后。这令她倍感困惑:“既然宣传‘无添加白砂糖’,为何又添加冰糖?”

这款在电商平台以“婴幼儿”“6个月以上”为关键词推广的产品,其“无添加白砂糖”是核心卖点。北京商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英氏官方客服,对方回应称,“英氏忆格系列零食确实没有白砂糖,但部分饼干类4/5阶产品含有微量冰糖或海藻糖,主要用于调节口感”。对于冰糖与白砂糖的区别,客服试图从传统食疗角度解释,称“冰糖性温,适合脾胃虚弱人群”,却未能提供冰糖的具体含量数据,仅以“少量添加,不会对宝宝产生任何影响”作为回应。

“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均为蔗糖,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和最终产物并无本质差异。”营养师王薇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企业突出“无添加白砂糖”,却未对冰糖成分进行同等显著的提示,这种选择性标注易使消费者产生“无糖”误解,可能忽略其对婴幼儿牙齿健康及口味偏好形成的潜在影响。

更令人困惑的是产品适用月龄的模糊表述。李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所购产品属于英氏“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中的“4阶”,按品牌定义对应“能独站”阶段,即13—18个月;但产品包装右下角却明确标注“适合6月龄以上”,电商页面也以“6个月以上”作为引流关键词。她也就此询问淘宝英氏旗舰店客服,对方先称“1—5阶零食都符合婴标,原料成分按照标准6个月以上可以吃”,但当被追问含糖产品是否真适合6月龄婴儿时,又称“该产品适合13月龄以上”。宣传与实际指引的错位,让家长的“精准喂养”陷入迷茫。

隐秘的“马甲糖”

如果说冰糖尚可通过仔细阅读配料表识别,那么以“浓缩果汁”为代表的“马甲糖”,则更具隐蔽性,甚至因其“天然来源”的标签而被误认为健康。

“直到最近我才明白,浓缩苹果汁、浓缩梨汁并不是简单果汁,而是被归类为‘游离糖’。”赵悠悠的女儿刚满1岁,她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一直特别关注配料表,刻意选择“无糖”零食,却在社交媒体科普后才发现,此前购买的不少产品都含有这类隐形糖。“如果早知道是糖,我会更谨慎控制摄入量,但现在连知情选择都难以实现。”

赵悠悠的情况并非个例,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家长对婴幼儿零食中频繁出现的浓缩果汁表示担忧。事实上,这类成分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游离糖”的定义——即由厂商添加至食品中的单糖、双糖,以及蜂蜜、糖浆和果汁中天然存在、但在加工过程中被分离提取出的糖分。浓缩果汁正是典型代表,其潜在风险包括增加龋齿、糖代谢紊乱等。

除浓缩果汁外,海藻糖、果葡糖浆等常见于婴幼儿食品配料的成分,同样属于游离糖范畴。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英氏“泰国茉莉香米米饼”、爷爷的农场“稻鸭香米米饼”、秋田满满“有机婴幼儿胚芽米饼”等面向6个月以上婴幼儿的产品,配料表中均标注含有浓缩梨汁或浓缩梨清汁;宝宝馋了“婴幼儿手指泡芙”则添加了海藻糖。

“浓缩梨汁作为游离糖,与完整水果中的天然果糖不同,其吸收速度快,可能增加婴幼儿龋齿、未来代谢性疾病风险,并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腹泻、腹胀等问题。”拥有20余年从业经验的儿科医生田震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1岁以下婴儿不建议摄入任何形式的游离糖。”

知名养育专家崔玉涛也多次公开建议,婴幼儿1岁前应实现“零糖摄入”,1岁后尽量减少接触糖的机会,调味可选用自带甜味的水果、蔬菜;3岁后如需添加,也应严格控制摄入量。

就产品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分别向英氏、爷爷的农场、宝宝馋了三个品牌所属企业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合规下的知情权与健康权

既然游离糖对婴幼儿的危害已有明确共识,为何这些“真糖”与“马甲糖”仍能频繁现身于辅食之中?

据了解,目前我国针对婴幼儿辅助食品的“婴标”国标共有三项,其中与米饼、米粉等直接相关的GB1076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适用于6—36月龄)对营养素、污染物、微生物等指标作出严格限定,并未“禁止添加糖”,而是对添加量设置上限。2010版标准规定,婴幼儿谷物辅助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蔗糖、果糖、葡萄糖、葡萄糖浆或蜂蜜)添加总量不得超过1.8g/100kJ;而将于2026年实施的新修订标准,虽将添加糖总量限制收紧至≤0.6g/ 100kJ,并从允许添加列表中删除蜂蜜,但仍未彻底禁止添加。

在“限糖不禁糖”的标准下,企业撕开了一道操作空间——只要添加量符合标准,即属合规;至于“所添加的糖是否适合低龄宝宝”,则依赖企业自律与消费者判断。

另一方面,消费者认知与现实之间也存在明显鸿沟。多数家长对糖的识别仍停留在“白砂糖”“蔗糖”等显性名称,对“浓缩梨汁”“海藻糖”等“马甲糖”的游离糖属性认知不足,更难以通过分散的配料表信息准确估算宝宝每日实际摄入的总糖量。“我更在意的是知情权被模糊。”赵悠悠表示,“都说抛开剂量谈危害不科学,但糖摄入量是累积的。只有明确告知含糖量,我才能控制宝宝的总摄入。”

王薇强调,这种“合规但不合理”的现状,本质上是“标准滞后于健康需求”的体现。对家长而言,“符合国标”仅是选购辅食的底线,但国标保障的是“安全性”,而非“健康合理性”。一款标注“6月龄以上适用”的米饼,即便糖添加量符合国标,从健康角度审视,对1岁以下本应零糖摄入的婴儿而言,仍可能存在潜在风险。在标准与健康诉求的夹缝中,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婴幼儿的健康保障,正面临严峻考验。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实习记者 宋雨盈

图片来源:官方旗舰店截图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