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时间“剪刀差”现象透析

古有《南华经》云:“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能者多劳”一直是人们对“能者”的褒奖,而在现实社会,能者又往往与学历相关联。

1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通过一项问卷调查统计后发现,北京市居民呈现出“闲者愈闲,忙者愈忙”式的时间分配特点,学历越高睡眠时间和休闲时间越短,独处时间越长。但是,不同学历群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呈现出的睡眠时间分布不尽相同。事业起步类群体中,高中学历群体的睡眠时间最多,为8小时49分钟,大学及研究生学历群体睡眠时间最短,仅为8小时25分钟;而在事业上升类群体中,睡眠时间最长的为小学、初中及其他学历群体;事业稳定类群体中,学历越高睡眠时间越长;事业衰退类群体,学历越高睡眠时间越短。

我们将阅读、散步、娱乐等活动时间定义为休闲时间。从平均休闲时间来看,小学、初中及其他学历群体休闲时间最多,为4小时38分钟;高中学历群体休闲时间为3小时5分钟;大学及研究生学历群体休闲时间仅是小学、初中及其他学历群体休闲时间的58.15%,为2小时42分钟。

另外,调查发现,学历越高休闲质量越高。一方面,较高学历群体能够更为效率地利用其短时间的休闲,做自己喜欢的非常准确的休闲活动;另一方面,较高学历群体工作选择机会相对较多,从另外意义上讲,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其工作也可以视为一种休闲行为。

以上分析均表明了较高学历群体即便在常人眼中享受着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为优越的工资薪酬,摆脱了体力上的辛苦,但其心理和实际工作压力仍然存在且相比于较低学历群体无论从工作时长和工作压力,亦或是休闲时间和生活满意度,均有较为明显的差距。“白领”阶级表象上的“衣光鲜亮”仍然无法掩饰其“疲于奔命”的日常生活状态。同时发现,具有较低学历的群体工作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减少,因此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预期之下,社会总劳动力在特定的历史周期中是保持相对稳定的,不同学历“此消彼长”的工作时间也就必然导致了居民生活时间“剪刀差”现象的发生,即“闲者愈闲,忙者愈忙”式的居民生活时间分配。

因此,“能者多劳”理念下的居民时间分配已经与社会内部均态劳作时间中轴产生偏移并呈现出多线异向发展态势。一方面,高学历群体所获得的相对较高的劳动报酬需要以付出更多工作和独处时间以及更少睡眠和休闲时间为代价;另一方面,低学历群体时间分配趋势由于工作性质的差异性而出现了内部再分化。结果主要呈现出“高收入,长工作、独处时长,低睡眠、休闲时短”和“低收入,短工作(体制内工作时间短,体制外工作时间长)、独处时短,高睡眠、无效休闲时长”两种时间分配特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时间分配的剪刀差”。

对于这种“剪刀差”现象,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以缓解。首先,较高学历群体应在确保社会责任担当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学历优势提升工作效率,适度增加自身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形式,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大力宣传和倡导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通过提升社会平均教育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从而促使社会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再次,政府应加大休闲产品的供给,尤其是免费休闲产品如绿地、公园等,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公民休闲有所为,提升国民幸福感,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文/田童

田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后。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