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合百业 效率革命的机遇在哪
2025年被业界定义为大模型应用落地元年,全球大模型技术加速从“技术验证”向“商业闭环”跨越。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聚焦“应用落地、场景驱动”,与会嘉宾分享了大模型在医疗、机器人、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深入探讨了AI技术创新如何有效支撑行业场景需求,打通从技术突破到大规模应用的路径。
医疗:“造医生”缓解供给不足
“科学时代,主要是人类在造工具。智能时代,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类在造人。其中,医生作为知识密度高且被广泛需求的群体,是非常重要的造人方向。”百川智能医学副总裁朱祖懿在论坛上表示,百川智能在医疗领域的主要探索路径是“造医生”“改路径”“促医学”。
具体来看,“造医生”即通过大模型来造“AI医生”,缓解医生供给不足难题,给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高质量医生。据悉,去年8月,百川智能和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此来打造“AI儿科医生”和建造儿童健康大模型。基于此,百川智能进一步开发了面向家庭需求的居家健康陪伴、面向基层的数字儿科医生,以及面向儿科专家需求的探索慢性疾病全链条管理大模型应用等。
据悉,今年2月,百川智能与北京儿童医院合作的第一个“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与13位儿科专家共同完成了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专家型、家庭型和社区型AI儿科医生陆续“上岗”,全方位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和家庭健康管理等多元化场景,将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高质量发展。
另外,朱祖懿介绍,“改路径”是“AI医生”可以把以医院为核心的看病模式转变为以居家为核心的看病模式,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地和执行。“促医学”则是大模型结合居家检测的设备,持续地获得更加多元的数字靶点,这些全程采集的数据可以形成更高维度的个人健康画像,给予患者更精准的个人情况判断,最终改变医学范式。
机器人:最能跑的变成最能干活的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天工团队负责人熊友军表示,虽然现在人形机器人都能参加马拉松比赛了,但是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至今仍然有很多瓶颈制约。主要在于:一是身体移动能力较差,稳定性有待提升;二是真实环境下的操作数据稀缺;三是存在泛化性能较低等问题,在换场景和换任务或者换本体时,不一定有很高的成功率。
基于上述瓶颈,熊友军指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进一步开发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在内的研发平台。一方面能继承最能跑的机器人的性能,另一方面也能再加强机器人上身臂和灵巧手的操作能力。“我们希望能够将最能跑的机器人变成最能干活的、最好用的机器人。”
此外,熊友军介绍,目前也在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的验证基地,年产量可达约1000—2000台。同时,为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更多场景应用落地,也在向各种工业场景、特种场景、商用服务场景、家庭场景等做探索。
教育:打破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不可能三角”
论坛上,猿力科技集团党委书记、AI研究院院长程群表示,教育领域一直有一个“不可能三角”,即很难同时实现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教学。但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一“不可能三角”正在被打破。
程群介绍,“人工智能+教育”一直在迭代发展。最开始利用视频录课把好的教育资源分享给更多的人,但是这种形式缺乏互动性;随后,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对错题进行反馈,且举一反三,老师也可以借此批阅试卷等;伴随多模态大模型Agent深度应用,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深度参与到教育的全流程、各环节当中。未来,在教育领域,或许会有一个超级智能学伴重构学习方式和教育范式。
在程群看来,目前,“人工智能+教育”正在迈向深度个性化学习阶段。例如,学生们拿到的暑假作业是根据本学期自身学习数据定制化产生的,从而可以实现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的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论坛上,2025年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正式发布。此次“揭榜挂帅”共遴选出12个场景,覆盖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环境、能源、文旅、智慧水厂、街道安全、建筑、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总预算高达1.1亿元。场景公布后,将面向北京全市创新企业等公开征集解决方案,通过供需对接促成合作,加速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推动场景化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