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我股保”假保险的真骗局
近期,市场上出现一款名为“安我股保”的互联网平台,其宣传推出的所谓“股票投资保险产品”引发了行业关注。然而,北京商报记者深入了解发现,这款号称“内地首个专属股民个股保障险种”的产品,实则是一场集虚假宣传、非法经营、传销裂变于一体的金融骗局,其运作模式完全违背金融常识与监管规定,背后暗藏着吞噬投资者资金的风险。11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发文提示,该平台相关行为涉嫌以虚假保险产品为载体,非法经营金融业务。

多方澄清虚假关联
“第一家股民保险”“首家股民投资理赔保险”“我们不是卖保险,是卖永不亏损的炒股特权”……极具煽动性的宣传话术,让股市中被“套牢”的股民很难不动心。近期一家名为“安我股保”的互联网平台,在股民中流传开来。
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一份“安我股保”宣传资料显示:“安我股保”为香港安我保险有限公司旗下的创新险种,隶属于总公司独立的事业部门,于2024年针对内地股民推出新型股民险种,是内地第一个专属股民个股保障的险种。
除了背靠香港保险公司外,“安我股保”又称与中信证券合作股票保险。据介绍,参与“安我股保”,可以给买的个股投保,若该个股卖出亏损,保险会3小时内全额赔付。无需预交保费,若个股卖出盈利则抽取小部分作为保费。
就在“安我股保”风头正起之时,保险业的一纸风险提示揭开了其虚假面纱。
11月26日,保险业协会明确表示,根据金融监管部门核实,“安我股保”并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设立的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亏损不属于保险可承保范围,目前金融监管部门未批准或备案任何名称为“安我股保”的保险产品。该平台相关行为涉嫌以虚假保险产品为载体,非法经营金融业务。
除了保险业协会的提示,被“碰瓷”的中信证券和安我保险此前已经发文“撇清关系”。近期,中信证券发布风险提示表示,“有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散布虚假信息,谎称我公司与安我保险开展合作。公司在此严正声明,上述信息严重不实,中信证券与安我保险从未开展任何合作,也未联合推出或销售过任何金融产品”。
此外,香港一家名为安我保险(Avo)的虚拟保险公司更是多次公告,称其未授权“安我股保”金融产品、与“安我股保负责人林新天”没有任何关系。
不符合保险原理的非法产品
股票亏损保险可赔?这样的运作模式看似诱人,实则完全违背金融规律和保险基本原理。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安我股保”提出的“炒股亏损全额赔付、盈利后抽成当保费”模式显然不符合保险机制的基本原理。可保风险应当是纯粹风险,一般是指那些没有获利机会,或者说至少不应该是短期内出现大幅收益波动的风险。炒股亏损风险是典型的投机风险,而非纯粹风险,通常认为其是不可保风险。
“保险通常需要先由投保人交纳保费形成保险基金,才能保障对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付。也就是说,先交保费是保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保险监管机构也一直要求保险公司‘见费出单’,这种‘不交保费’显然不符合监管要求。此外,仅从盈利中抽取分成作为保费收入,是难以覆盖亏损时的赔付支出的,特别是当股市出现单边下跌行情时,赔付将远远大于保费收入,这样的运作模式必将崩溃。”李文中补充表示。
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同样提到,传统保险的保费是基于大数法则和概率论,通过历史数据精算确定,是确定、前置的风险对价。而该产品的“盈利后抽成”模式使得保费收入完全不确定,且与保险事故(亏损)的发生高度相关,无法建立稳定的保险责任准备金,从根本上破坏了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
传销式推广暗藏陷阱
“安我股保”看似诱人的“炒股保障”噱头背后,最终还是“拉人头”入坑的典型套路。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以“去中介化”为名,“安我股保”制定了“星级客户百万年薪计划”,设置了推广奖励梯度,鼓励客户为品牌推广作贡献,也就是“拉人头”。星级客户被分为8个级别,每达到一个级别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固定周工资+浮动周工资”。以最高级别的八星保户为例,客户投保的股票金额6000元以上为有效人数,需要达到团队8000人/直推15人以上,固定周工资为38000元,同时能获得浮动周工资,为直推总人数周收益的25%。
每周固定工资就能达到3.8万元,如此高的收入令人瞠目结舌。
“这个模式具有典型的传销和资金盘骗局特征,风险极高。”李超提示,该计划的核心是“拉人头”。收益与直推人数和团队总人数直接挂钩,鼓励参与者不断发展下线,形成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这符合传销的“收取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三大特征。其承诺的高额“周工资”并非来自真实的保险利润或投资收入,大概率需要依靠后来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向前期参与者支付“收益”。一旦新资金流入速度放缓或中断,整个体系会迅速崩塌,绝大部分参与者将血本无归,这是一场庞氏骗局。其宣称的“股民险”本身就是一个不被监管认可的虚假产品。在“炒股亏损全额赔付”的极端承诺下,平台几乎不可能有正常盈利来源,其生存完全依赖资金循环。平台通过高额、动态的推广奖励来激励用户发展下线,是资金盘维持流动性、延缓崩盘的经典手段。
可以说,此类所谓“创新”模式,很可能是击鼓传花的金融陷阱。李文中表示,以发展人员数量和层级作为计酬主要依据,传销特征比较明显。高额奖励实际来源于新加入用户的资金,而非投资盈利,一旦新资金流入放缓或停止,整个体系会迅速崩溃,庞氏骗局特征明显。
投资者需擦亮双眼
“安我股保”这类虚假金融产品的出现,再次警示投资者,需时刻绷紧风险防范之弦,坚守理性投资底线。
从宣传话术来看,虚假金融产品往往以极具诱惑力的表述吸引投资者目光。李超提示,任何直接、间接承诺“保本保息”“高额回报”“周薪或月薪过万”的保险宣传都是违规的。再者,通过社交平台、微信群、熟人进行“病毒式”推广,强调“拉人头有奖”“层级返利”的,极有可能是传销式骗局。
对于保险产品如何识别真假,李文中指出,一旦出现“稳赚不赔”“保本高收益”“零风险”这样的宣传语,或者承诺给予远高于市场的收益,基本可以判定这是借金融名义实施诈骗,因为金融学理论上有一个基本规则——金融产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难以出现一致性。其次,保险产品可以从风险的可保性来判断其符合保险的基本原理,运营是否可以持续。
保险业协会也表示,消费者务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各类借用“保险”名义开展的非法金融活动。如有保险需求,应通过合法渠道向具备正规资质的保险公司购买保险产品,以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