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破产法庭六年挽救126家困境企业 化解8400多亿元债务

11月26日,北京市“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举行。北京商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自2018年起,北京法院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破产审判机制,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企业重整再生。以北京破产法庭为例,六年来,其通过司法重整程序成功挽救126家困境企业,引入投资逾1580亿元,化解债务8400多亿元。

图源:壹图网

推动府院联动特色机制

“‘办理破产’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北京服务’中由法院牵头的重点改革领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艳红在会上表示。 

据介绍,在加强破产制度供给、提升破产审判质效方面,北京法院积极推动构建府院联动工作格局,包括北京法院依托“市企业破产和市场主体退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有效解决信息查询、财产处置、信用修复等堵点难点问题;在北京市发改委主导下,北京高院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21部门联合出台《深化破产制度改革若干措施》,在财产处置、信用修复等9个领域制定45项政策措施。

同时,北京法院着力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包括制定破产管理人名册编制及分级管理办法、加强破产审判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进一步健全破产办理工作规范;连续两年开展破产管理人考核,累计评选出20家优秀破产管理人,激励和督促破产管理人依法勤勉履职。北京法院推动破产案件繁简分流,包括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财产处置较为简便的案件全面适用快审程序,实现市场主体的高效、有序退出。前三季度,北京法院审结各类破产案件2575件。

李艳红强调,府院联动机制是北京法院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协同各方力量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和鲜明特色。“可以说,北京法院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离不开府院联动‘北京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府院联动机制,凝聚更强大的治理合力。”

实施市场化精准救治

在加强企业纾困挽救、激活企业再生新动能方面,李艳红表示,北京法院完善预重整、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关联企业实质合并重整等多元化挽救机制,成功审结新华联集团系列重整案,文投控股、东方园林等上市公司重整案。

以北京破产法庭为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忠勇介绍,六年来,北京破产法庭通过司法重整程序成功挽救126家困境企业,引入投资逾1580亿元,化解债务8400多亿元,维护企业集团体系内1000多家企业持续运营,稳住近12万名职工的工作岗位。

据悉,北京破产法庭是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其原有的清算与破产案件专业审判庭基础上组建的法庭。六年来,北京破产法庭共新收案件12603件,审结案件11010件。

李忠勇表示,实施市场化精准救治,北京破产法庭探索构建多元大型企业集团重整模式,例如,在北大方正等知名企业集团重整案件中,北京破产法庭构建整体性推进重大破产案件审判机制;同时,其探索构建上市公司快速挽救机制,通过重整程序快速推动8家上市公司“脱帽摘星”,保障逾30万名中小股民的投资收益;此外,其还探索构建中小微企业专门司法救治机制,出台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与全国工商联联合召开“助力中小微企业赋能升级”研讨会。

在推进“执破融合”改革,依法有效盘活企业资产方面,李艳红表示,全市法院加强执行、破产审判的密切协作,对长期执行不能的案件,及时转入破产程序,推动“僵尸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快速出清。

此外,李忠勇介绍,北京破产法庭还建立了全链条司法供给,包括前端预防“治未病”,其出版《企业全流程法律风险防范指引》,为企业提供从初创期、成长期到终止期的全方位规则指引;自成立以来,其召开持续服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十余场新闻通报会,发布重大新型疑难复杂破产案例30件,弘扬挽救危困企业的理念;中端服务“零距离”,其开设全国法院首个破产法庭微信公众号,主动“送法上门”,开展破产法律知识进企业系列活动,推送破产保护“宣传包”;后端保障“专业化”,其持续推进审判人才高层次建设,例如,有多名法官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破产会议,向世界展示首都破产审判工作成效等。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