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视察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 破题北京国际医疗消费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常蕾)6月18日,北京市政协围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消费枢纽城市”组织常委视察。活动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北京市卫健委新批准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和香港服务提供者设置的医疗机构6家,全市登记的中外合资合作和港澳服务提供者设立的医疗机构已到17家,在本市执业的外国医师达300余人。
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目录(2018年版)明确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五环内设立面向国际交往中心服务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受改区域内禁限目录的限制,鼓励国际医疗服务发展。
2019年4月,市卫健委会同市民政局制定《医疗和养老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专项方案任务进度表》,确定了和睦家妇儿医院、朝阳、海淀国际医院建设等一批示范培养项目。5月,编制形成了《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书面征求市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意见。
在外籍医师审批制度方面,《北京市卫计委关于下方外国医师在京短期行医审批权的通知》、《北京市卫计委关于取消外国医师在京短期行医资格统一考试的通知》的下发,积极推进了外国医师审批制度改革,将外国医师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
实际上,早在2018年12月,市卫健委就制定《北京市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昌平区、顺义区等6个试点区和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安门中医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等7家试点医疗机构。
旨在通过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解决国际化医疗服务内涵不明确、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制定国家化医疗服务的配套政策,打通国家化医疗服务存在的堵点、难点;出台国际化医疗服务指南,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示范效果的国家化医院。
此后,海淀区制定了海淀区推动落实国际人才医疗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确定辖区内6家公立医院和6家社会办医院作为试点机构;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结合医院国际部运行情况,研究制定国际化医疗服务诊序标准,编写服务指南;北京协和医院经国家药监局批复,首次获准一次性进口未在我国注册的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米托坦片。
不过,当前北京市国际医疗消费市场仍存在一些问题,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指出,目前北京市公立医院开展国际部还存在一些政策障碍,比如财政与资源的使用限制,私立医院的障碍则更多,税收、不允许外资独资等。
市政协副主席杨艺文也表示,北京市在国际医疗方面还有待完善,当前的国际医疗主要由国企主导,在国际化思路、医疗保险、国际化支付方面都存在不足,可以通过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具体来看,北京市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需要更多配套政策支持,试点医院在财务管理、价格管理、保险对接、药品和器械进口等方面需进一步加强部门政策协同;其次,国际化医疗服务尚缺乏明确的服务标准和指南,在就医流程、环境设施、医务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三十面向外籍人士的记忆服务信息导引尚不完善,英文版就医便民服务性内容发布相对较少,存在查询使用不够便利等问题。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睦家医疗首席财务官薛文介绍称,对于外资民营医院,当前依然存在纳税高、人力成本高的问题。以和睦家为例,和睦家一年纳税2.5个亿,而税前利润只有3.8亿元,增值税这一比例约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而国际上的行业利润尚不到10%。
市政协副主席林抚生表示,国务院下发的鼓励社会办医的文件中提出,社会办医可按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后续更多配套细则的落地,也将逐步解决医疗机构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税收与财政问题。
《北京市医疗机构许可管理办法》和《关于落实外资医疗机构和医疗广告审批改革工作措施的通知》的相继落地,进一步提升了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水平,将中外合资、合作及香港和澳门服务提供者设置的门诊部和诊所的等级注册权限由市级下放至区域,取消中外合资合作诊所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北京市卫健委表示,将继续深化研究《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促进改革政策在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医院和试点区落地;同时,结合即将印发的《医疗养老领域开放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相关国际医院示范羡慕落地,做好国际人才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