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万失能困局:一张保单如何托起“失能家庭”的喘息空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成为全国3500万个家庭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当社会加速步入深度老龄化,如何为失能人员家庭筑起护理保障防线成为重要课题。在政策性保险“保基本”与高品质护理需求之间,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恰似一场及时雨,为破解困局提供了创新方案。如友邦人寿推出了《友邦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1(以下简称“友相护”),借“广、优、宽、易”四大名片,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提供了新解法。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第六险。与基本医保不同,长护险主要用于保障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所支付的费用。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公司创新长护险产品不仅承载着政策性长护险的补充使命,更标志着商业长护险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服务”的跨越,重新定义了护理保障的价值内涵。
银发浪潮下的护理保障缺口
家在山东的75岁老人照顾瘫痪母亲20年,妻子又突发脑梗半身不遂,为维持两位病人营养及理疗设备,退休金不堪重负;台州温岭此前发生一起车祸,事故造成多车受损,其中导致一位骑电瓶车女子部分肢体截肢,护理机构协调、康复设备采购、心理疏导等需求如潮水般涌来……
常见于报端的类似案例正揭示着失能老人照护的“三重困境”:经济负担沉重、照护资源稀缺、家庭结构失衡。一旦遭受经济重压,不仅吞噬着家庭积蓄,更可能引发“因病致贫”的连锁反应。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更为严峻的是,截至2024年9月,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
数据背后,折射出千万家庭的共同焦虑——当“421家庭”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遭遇人口流动与职场压力,子女照护失能父母变得愈发艰难。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专业化护理服务的需求正在以几何级数增长。
面对这一民生痛点,政策性长护险的试点被寄予厚望。被誉为社保“第六险”的长护险制度试点已在全国数十个城市铺开。自2016年起,全国49个城市启动试点,截至2024年底参保人数突破1.8亿。
中国精算师胡宁宁表示,近年来,大众的养老需求不断被释放,护理需求也同时被不断地提及。长护险不仅可以提供一定金额的护理津贴给付,弥补护理开支的不足和重疾保障的不足,也可以提供多项面向护理人群的贴心服务,有效满足客户的养老、护理等多元需求。
由于政策性长护险聚焦“保基本、广覆盖”,其定位与民众对高品质护理服务的期待之间,形成了亟待填补的保障鸿沟。
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商业长护险,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这标志着商业长护险正式纳入国家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
毫无疑问,政策释放的信号,为商业长护险打开了想象空间。
一张保单背后的创新逻辑
长护险的本质,是为一场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消耗战”储备战略物资。
与医疗险单纯聚焦“一次性补偿”不同,长护险需覆盖失能状态引发的长期需求,涵盖专业护理、康复治疗、辅助器具等多场景支出,并通过杠杆效应将保费转化为持续现金流。举例来说,假设一位老人卧床瘫痪,每月请护工需要5000元,买护理用品要800元,去医院做康复治疗要2000元,这些开销长护险都能按比例报销,相当于给家庭省下一大笔“隐形账单”。并且,有了长护险,失能老人可以选择在家请护工,而不是被迫住进养老院。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多家保险公司敏锐捕捉到机遇,相继推出创新产品。以友邦人寿为例,该公司在今年4月推出了《友邦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
具体而言,其保障范围之广,突破了传统长护险的局限。产品不仅覆盖30种高发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1-3级意外伤残,更将失能状态持续180天纳入保障。这意味着,无论是因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还是意外引发的肢体残疾,甚至自然衰老引发的失能,都能获得保障。
保障利益之优,体现在长期护理保险金2每月给付100%基本保额,累计最长给付120个月,确保长期现金流;护理关爱金一次性给付已交保费,缓解资金压力。
投保规则之宽,让更多人能提前规划。18-65周岁均可投保,覆盖人生黄金期与失能高发期。核保流程之易,则通过免体检设计、最高5万元基本保额3(对应600万长期护理金),简化了投保门槛。
“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的创新性,更在于其配套的“友康护”长期护理服务权益4。如果说充足的养老资金是抵御风浪的压舱石,涵盖医疗、照护等基本需求;而有品质的养老服务则是润泽生命的清泉,从适老化设施到专业护理,从精神关怀到尊严守护,让晚年不仅有保障,更充满温度。
“友康护”长期护理服务权益,是友邦大健康自有团队全程跟进,为失能后的客户提供最长可达10年的跟进与上门服务。
这种从“赔付者”到“照护管家”的转型,让保险不再是冰冷的合同,而是有温度的守护。此外,“友康护”服务体系将为客户提供定制版失能康护方案,遵循友邦人寿全新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并提供服务进程可视化,提供如门诊预约、陪诊、居家康护评估、居家康护协调、康护硬件(含指导)、康复营养指导、失能护理机构协调等多种服务。5
“长护险产品的开发,离不开精准把握需求,开发适配不同群体的优质产品;同时延伸服务链条,将经济赔偿与护理服务结合;优化投保流程,放宽年龄限制、简化核保,提升客户投保体验。”对于友邦人寿创新长护险,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济保障层面,长期稳定的赔付为失能人群生活兜底;保障范围上,覆盖多种疾病与意外失能风险;服务方面,配套长期护理服务满足生活照料和康复需求;投保条件宽松,让更多人群能便捷获得保障。
创新产品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传统长护险的痛点,在于保障额度低、服务匹配度低等。“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则通过多重创新实现突破。
其中包括,风险覆盖前置化,覆盖疾病、意外、衰老在内的多种失能诱因;理赔“响应”即时化,避免“钱等不到,人等不及”的窘境;在资金管理长期化方面,通过长期保障设计,对抗通胀对护理成本的侵蚀。
一般而言,大众对长护险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保障范围全面性、服务可及性、资金可持续性等方面。在业内人士看来,在此背景下,“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应运而生,既是对政策号召的响应,更是对民生痛点的精准回应。并且,“友相护”的产品设计充分体现了“全生命周期护理保障”理念。
《中国商业护理保险发展机遇—中国城镇地区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研究》报告显示,在基准假设下,长期护理服务保障缺口将在2030年和2040年分别达到1.9万亿元和3.8万亿元。
站在银发经济的潮头之下,商业长护险的发展前景令人期待。有预测称,我国长护险行业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2500亿元。
“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的推出,恰似在蓝海市场中树立了一大风向标。其创新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条款的优化,更在于对护理保障本质的深刻理解——当保险从“冷冰冰的契约”升级为“有温度的服务”,当风险保障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商业长护险才能真正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力武器。
基于“友相护”终身护理保险的创新探索,在刘春生看来,创新长护险对失能人群“价值非凡”,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轻失能老人照护的资金压力;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满足高品质护理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释放家庭成员照护压力;推动保险行业发展,拓展业务领域与创新服务模式。
友邦人寿首席客户官、首席健康业务官张敏表示:“作为行业创新先行者与标准探索者,友邦人寿深刻洞察客户对于养老生活的美好期待,在‘长寿时代’的大背景下,友邦人寿将秉持‘客户驱动的业务革新’,助力应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失能风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力守护中国家庭的‘健康长久好生活’。”
注释:
1.本宣传资料所载内容仅供理解保险条款所用,并不构成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并请同时参照相关保险条款和保险产品计划建议书以作全面理解,另请详细阅读责任免除、退保及犹豫期等重要事项,具体的保险责任及内容均以正式保险合同的保险条款为准。
2.长期护理保险金、疾病身故保险金,两项仅限给付一项,且以最先发生者予以给付
3.需符合财务要求时最高基本保额可达5万元。
4.以上部分服务由优质合作机构提供,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费用以及涉及的由第三方提供的合作服务声明以最新版《服务手册》&《服务协议》为准。
5.随着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运营与完善以及外部因素等影响,友邦人寿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可能发生变化或服务停止,届时友邦人寿会为客户提供合理的建议或方案供选择,并将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服务手册,及时告知客户并按照调整后的服务手册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