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消炎药吗?无症状需吃药吗?与基础疾病药物会有冲突吗?权威专家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服药划重点

壹图网/图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优化和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以选择居家自我恢复,因而如何用药成了市民较为关心的话题。针对近期市民集中购买“连花清瘟”“布洛芬”等情况,北京市卫健委近日公布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用药目录(第一版)》,对于已有的第九版进行了完善补充,共计108种中西药产品。

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服用消炎药吗?抗原“两道杠”消失之后是否还需要继续服用药物?没有症状的感染者是否需要服用药物?基础疾病药物是否会与新冠治疗的药物发生冲突?12月14日,就市民关心的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药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杨毅恒,从专业的角度指导市民如何进行科学合理地用药。 

国家出台新用药目录的意义是什么

杨毅恒:目录出台的意义主要是源于北京市的现实情况,市民过于集中购买“连花清瘟”等药物,医疗机构也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就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讲,有很多同类的药物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比市民熟知的几类药物效果更好。此次出台的新目录是北京卫健委组织专家共同制定的,按照中药和西药进行了分类,在西药里又按照药物的药效进行了划分,中药则是按照辩证分型提供给市民。

有治疗风寒感冒的,有治疗风热感冒的,有治疗风寒咳嗽的,还有治疗风热咳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这108个目录来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减少恐慌心理。

108种药品是通用名还是商品名有何区别

杨毅恒: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这108个药品是药品的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一般来讲,通用名就是老百姓理解的药品的成分;商品名则是某一厂家生产的成分,注册上市之后的一个名称。

我们国内有很多的药厂在生产同一类药品,但是药厂并没有起注册名称,所以我们老百姓可能只知道“白加黑”,但其实有很多企业都在生产同一成分,只不过通用名叫起来可能有点拗口,所以老百姓更喜欢叫商品名。

因此,这108个目录里所罗列的就是108个通用名称,每一个通用名称在我国至少有10个以上的厂家在生产,因而我们国家的产能是可以保证的,大家也不要集中时间去抢购药物和囤药。

中药的话则是有一个标准的配方,各个企业都可以到药监局去申请配方,在拿到注册文号之后也可以进行生产。因此,一个通用名下边也有非常多的生产企业在生产,所以不要过于紧张买不到药。 

为什么要给目录分型

杨毅恒:还是希望老百姓居家治疗的时候有一个合理用药的概念。比如有的西药,包括退烧药和缓释胶囊、口服液等,只要成分是一样的,都可以对症治疗。中药则更讲究辩证分型,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

就北京市而言,近两天气温骤降至零下10度,在这样的严冬季节,人们一般容易感受到的是寒邪,中医讲就是风寒感冒,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怕冷,流清鼻涕,手脚冰冷,体温会升到38度以上,那这时候不能再吃治风热感冒的药了,因为那些药物非常寒凉,吃了不对症的药物之后会越来越冷,甚至还会拉肚子。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属于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燥热、体温高、咳黄痰,这个时候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 

此次的新冠病毒感染可以服用消炎药吗

杨毅恒:这次的新冠病毒感染就临床表现来看,和其他的一般流感病症基本相似,主要以发热为主。一般来说,病毒感冒是不需要服用抗细菌感染的药物的,不提倡使用消炎药。

但是如果黄痰过于浓稠,已有细菌感染的迹象时,则需要到医院进行细菌微生物的病原性检查判断,确实已经发生细菌感染之后再用抗菌药物。很多患者大量去抢购抗菌药,是完全不必要的,抗菌药物滥用会造成耐药性,这是非常大的问题。 

基础疾病药物是否会与新冠治疗的药物发生冲突

杨毅恒:基础药物和新冠治疗药物是否存在冲突还是基于患者自身的情况考量,因为基础性疾病的种类还是非常多的。如果担心药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最便捷的方法是查阅药品说明书,会说明您服用的药物和哪些药物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是禁用还是慎用。如果没提到的话,是可以同时服用的。 

后期咳嗽迟迟不好需要一直吃止咳药吗

杨毅恒:如果咳嗽一直不好,是需要吃止咳药的,因为咳嗽是会影响到休息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痰特别多的话,则需要先化痰,再止咳。 

抗原两道杠但是患者已经无症状需要继续服药吗

杨毅恒:当患者感到症状减轻或者已经在康复期,就可以不再服用药物了,不需要巩固疗效。

儿童可以服用成人退烧药

杨毅恒:不推荐儿童服用成人退烧药。儿童退烧药和成人退烧药在含量和剂型上都是不一样的,成人以片剂为主,儿童则以混合液为主,是因为儿童需要根据生长年龄和体重去核定用药的剂量。 

市民备药有什么建议

杨毅恒:第一,并不提倡备药,因为备药的前提是已经提前预知自己会患有的症状,如果生病之后症状和药物不匹配,药物就白买了,还要再重新购买;第二,如果得病后症状比较轻微,不需要吃药的话,药物储存一段时间也会过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张晗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