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让数据要素“活”起来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海颜)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融入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4月28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创新驱动助力绿色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表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高效共享、流通、交易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所谓数据要素化,是指将数据确立为重要生产要素,并通过各类手段让其参与社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梅宏介绍,数据要素化包括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数据资本化,三个层次依次递进。数据资源化主要涉及原始数据的获取以及后续的清洗、加工和组织等;数据资产化需要在法律上确立数据的资产属性,成为和不动产、物产等一样可以入表的资产;而数据资本化要使得数据的价值可度量、可交换,成为可以被经营的产品或商品,这是数据要素价值得以释放并创造新价值的途径。

数据要素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我国数据要素化尚处起步探索阶段,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数据要素化在资产地位、权属确权、流通交易、利益分配和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诸多障碍。”梅宏指出,在现有法律体系框架下,数据资产地位尚未确立,更难以有效解决数据的权属和确权问题。与此同时,目前数据的流通共享难,定价和收益分配无章可循,数据平台的虹吸效应、垄断行为带来税收侵蚀、收益失序等问题,成为制约数据要素化的瓶颈。

基于此,梅宏建议,需从国家层面统筹数据要素市场培育,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设定目标、构建框架;另一方面,在体制与机制建设过程中留足探索与创新空间。

为破题数据要素掣肘,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构建了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项制度。

数据二十条发布不久后,北京市也交出“北京数据二十条”这一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案,明确力争到2030年,北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基本完成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工作,形成数据服务产业集聚区,具体措施涵盖率先落实数据产权和收益分配制度、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等多方面。

根据相关测算,全国数据资产市场总规模8.6万亿,带动相关产业数字化潜在受益34.4万亿,叠加数据资产衍生市场,其潜在总规模可能超过60万亿。

有观点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数据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数据要素市场有望继续扩大。未来将出现更多不同类型的数据要素提供商和商业模式,以满足不同行业和用途的需求。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