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操控百余网店骗保300余万!运费险乱象整治靠什么
运费险的初衷是解决网购消费者退换货的后顾之忧,但近年来却被不法分子异化为“提款机”。5月21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网店虚构交易骗取运费险理赔款的保险诈骗案,汪某等人在店铺未实际发货的情况下即虚假申请退货,通过伪造发货退货物流单据,虚假申请自行联系快递物流进行退货,骗取保险公司的运费险理赔款达300余万元。
为避免冲动之下“剁手”后悔、拿到快递后发现图片与实物不符,在相关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运费险,毫无疑问在护航消费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却为何容易被骗保分子找上门?骗保乱象滋生的背后,保险业在内的各方如何见招拆招?
百余网店背后的骗保算盘
涉及理赔的部分运费险存在异常;物流信息和订单信息不符;有些订单退货时间甚至早于收货时间,且异常订单集中在几家网店……相关案件显示,今年初,上海一保险公司报案称,该公司怀疑运费险被骗保。
那么,在暗处的诈骗分子是如何操作的?
警方调查发现,上述这些网店刚注册成功就获得百余笔订单,理赔后就不再有新订单,有些订单的收货地址和退货发货地址相距几千公里。
从运费险的理赔规则来看,能否申请理赔,网购和退货的物流快递信息是必要条件。据了解,这伙不法分子为了最大限度实施骗保,将两个发货地和收货地刻意拉长。以该案件为例,可能店铺设置在西藏,所谓刷手的收货物流地址设置在了广东。
并且,犯罪嫌疑人汪某开设了100多个网店账号,伙同彭某、陈某等12人骗取运费险理赔。他们先在店内批量下单购买小额商品,下单后立刻上传虚假发货信息,随后马上申请退款,并上传伪造的退货物流单据,以获得理赔。
就这样,该团伙骗取运费险理赔款达300余万元。目前,汪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
近年来,运费险理赔诈骗的现象正愈演愈烈,在运费险的运营过程中,部分用户出现滥用退货保障机制的行为,更有违法者通过技术手段钻营保险规则获取不当利益。整体而言,具体表现为,利用保险赔付标准与实际物流费用之间的差额进行套利,以及通过伪造虚假退货物流信息骗取保险赔付金。这种行为既包括个体消费者频繁非正常退货,也涉及专业团伙系统性虚构交易记录骗取保险金。
运费险之所以易成骗保对象,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分析,主要因为退货险自动化理赔流程容易存在漏洞,保险公司难以实时验证交易真实性,低成本高收益的犯罪模式促成黑灰产业链日趋成熟等多重因素导致。
“解铃”离不开险企自身
运费险已推出十余年之久,该险种的设计初衷是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成本。对消费端而言,这项服务构建了更透明的权益保障体系,使购物决策过程兼具保障性与便利性,形成买卖双方共赢的良性循环。
有开展运费险业务的险企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配置运费保障服务的商品能有效削弱消费者的购买顾虑,促进潜在需求向实际订单转化,既助力商家拓展销售规模、激活临界消费群体的购买意愿,又通过标准化理赔机制减少交易摩擦。
然而,一旦遇到恶性骗保,显然与运费险的设计初衷相悖。
在李超看来,骗保高发会提高运费险的赔付率,长期看保险公司会提高退运险整体保费,商家因骗保行为承担更高保费成本,进而可能转嫁至商品价格,而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
此外,骗保频发还会削弱公众对保险产品的信任,阻碍保险公司创新险种的可持续发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了运费险后,部分用户想退就退,随之而来的是退货率逐年升高,一些商家正开始关闭运费险服务。不少消费者也在社交平台称,自己的运费险权益被平台取消。这背后,虚假退货量增加,导致运费险的成本大幅增长成为不争的事实。
虽然这一背景下,已有保险机构尝试技术升级避免运费险开倒车,但行业整体仍缺乏统一的风控标准。在业内人士看来,运费险的健康发展需要电商平台、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因此,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与防范道德风险间找到平衡成为下一阶段重要的发力方向。
李超认为,对电商平台而言,可以通过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与数据共享,加强对商家的准入审核,动态监控异常数据,及时和保险公司等机构通过共享数据等手段提高欺诈识别能力。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提升使用智能风控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订单,同时增加对小额高频订单部分人工审核。还可根据商家历史退货率、用户信用等级等调整保费,降低相关骗保主体的套利空间。对监管部门而言,可进一步做好数据共享和反欺诈合作,避免险企“各自为战”,加强和公安及司法机关的沟通,形成打击骗保的合力,对骗保行为构成有力震慑。
北京商报记者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