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记者会|消除数字鸿沟 让应用场景触达不敏感人群

张笑嫣

 

1月21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针对“如何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更多社区走向智慧社区”问题,市政协委员,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裁高一轩表示,消除“数字鸿沟”,让更多的应用场景能触达到对数字技术不敏感的群体,是数字社区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回应并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高一轩看来,数字技术已不再是制约数字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数字应用仍然存在较高的门槛,目前数字应用更多地为掌握数字技术的群体服务,忽视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

 去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了建设数字中国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战略目标是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高一轩认为,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基本单元,数字技术嵌入社区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最直观的感受是用技术打破社区治理的时空界限,不仅大大提高社区基层的工作效率,也形成在物业管理、便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中的数字化应用,给人们带来更加高效、便捷、智慧的数字化生活,实现了诸如智能门禁、智慧电梯、智慧停车、智能充电桩等一系列数字应用场景。 

  调研中,高一轩发现很多老年人对于数字社区的应用程序并不抵触,只是没有人耐心地去教他们怎么使用。他建议社区大力推进老年人公益数字化服务项目,在老年活动中心设置体验、展览数字化应用的活动;对于那些对数字应用完全不熟悉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下数字应用培训等形式,让他们掌握更多数字应用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同时,高一轩建议,可以引入“数字人”技术,帮助特殊群体实现无需动手操作手机,直接进行声音交流和互动,完成相关指令。对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没有能力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残障群体等)提供语音叫车、看病挂号、 线上点餐、房屋报修等日常生活服务。实现只要会说话,就可以用语言发出需求指令,同时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学习数字化应用培训。

   但高一轩也提示,数字化是老年人等群体的可选项,但不应是强制项,应保留部分传统治理方式,如信箱、纸质通知、线下办理、电话沟通等。社区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不应该忽视那些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接入数字化设备的特殊群体,应该为他们保留定制化的传统服务,防止他们被边缘化。北京商报记者 刘洋/文 张笑嫣/图

 

精彩推荐

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