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文化 竞争力新支点
1月21日上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年要着力做好十一个方面工作。其中提到,要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科创 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2万个。持续深化“双减”工作,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完善“空中课堂”全学段、全学科数字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能力。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化调整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
●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
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发展支持力度,保障在京国家实验室在轨运行和体系化发展,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重组。统筹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组建一批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首都标准化战略。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大力引进国际科技组织和外资研发中心,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深入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压茬推出新的试点政策。统筹中关村“一区多园”发展,“一园一方案”推进分园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强化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怀柔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应用,提升未来科学城技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环境,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实施战略科学家特殊引才计划,引进培养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卓越青年科学家和杰出青年人才。支持共建产学联动平台,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大力培养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落户、住房等支持政策,更大力度保障各类科技企业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为各类人才提供各显其能的创新舞台。
市人大代表、易宝支付有限公司首席数字官杨赫:
“大模型”要加快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落地
如何推进人工智能的落地,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北京市将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靶向破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结合落地,在实践中推进问题的解决。
当前,全国人工智能顶尖研究机构在北京聚集,自然语言处理、通用视觉、全模态交互大模型等关键算法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北京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快城市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提请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如果获得通过和实施,不仅会促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推进,还有利于北京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市人大代表、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万方:
科技创新相关主体将获更广阔的作为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北京经济的提振计划明确,具有可行性,包括2024年将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压茬推出新的试点政策,以及提升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和基础底座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模型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在政务、医疗、工业、生活服务等领域应用,保持人工智能研发应用领先水平等等,释放了北京经济新增长点的明确信号。
非常期待看到未来关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发展布局能够落实,它涉及到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人才高地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同时也引入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放松了过去的一些限制,松绑放权让相关主体有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
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
建议细化北京科创中心的人才战略和政策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内容,我印象深刻。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三城一区建设”高水平推进,获准向公众开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占全国近一半,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9%,整个北京的营商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全市新设企业增长率达到了20.3%,总数突破211万户,算下来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企业用户。
在北京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我关注的是,人才政策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现在全球很多超大城市都在面临人才竞争。北京作为超大城市,未来人才需求量大,所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既要考虑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包括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也要考虑吸引留住一些优秀的后备人才,包括高校毕业生,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我建议,是否能在细化北京科创中心的人才战略和政策过程中,考虑调整优化现有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在积分落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落户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市政协委员张婕:
做好科技创新,未来有潜力的布局才会出现
政府工作报告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国家重大实验室的布局,都非常有前瞻性。比如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在轨运行,优化重组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悟道3.0”大模型、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涌现。这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特别有帮助。北京要加强内核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加快构建高效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作为首都,北京的布局是立足未来的,做好科技创新,未来有潜力的布局才会出现。
市政协委员李刚:
企业要紧抓降碳措施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北京战略实施取得新成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其中具体提到,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我们要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各项措施,立足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发展要求,抢抓发展机遇,为北京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对于企业来说,要坚持推动节能减排,同时要紧抓降碳措施落实,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文化 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抗战主题片区规划建设,打造红色场馆思政课堂。抓好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深化“光盘行动”“文明旅游”等公共文明引导,努力打造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加快推进文物腾退修缮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强化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分类分批对长城本体及附属文物进行抢险和修缮,抓好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修复永定河重要文化景观,巩固拓展“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激励,让传统技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
●加大“演艺之都”建设力度
倾力打造文化精品力作,构建多集群协同发展的演艺空间格局,培育更多演艺新空间。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推进“北京大视听”品牌建设,让文艺演出更加精彩纷呈。支持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推动更多优秀演艺机构、精品剧目“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北京文化魅力。
●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统筹用好各类文化产业引导基金,推动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推进“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建设。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电影节和国际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市人大代表、北京燕京八绝协会会长柏群:
高质量打造“北京样本”需要文化传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体育场馆、博物馆等周边消费配套设施,促进商文旅体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代表我国软实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拥有自己独特的中华文明魅力。
利用文化消费的发展促进“北京样本”的打造,也是近年来文化界的关注重点之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打造出更多受不同人群喜爱的“出圈”文化IP,是我们近年来的重要目标。
毫无疑问,想要高质量打造“北京样本”是需要文化传承的。未来,燕京八绝传承人及传承机构也可以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提供定向文创礼品开发的支持并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在建筑空间内设置作品展示及文创品展销区域,更好地满足市民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文创作品的需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市政协委员杜彦锋:
“演艺之都”建设备受重视
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繁荣兴盛首都文化”,说明市政府对于“演艺之都”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我曾担任北京湖广会馆经营策划部经理,湖广会馆一直以传统文化和演艺作为工作主体,在其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后,也进行了修缮提升改造,目前正处于部分重张营业阶段。近期,北京湖广会馆还推出了沉浸式戏曲演出,吸引观众走进戏曲当中,从装扮到出演,全面获得沉浸式体验。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 乔心怡 冉黎黎 关子辰 刘洋 程铭劼 张天元 丁宁 吴其芸